在报纸上发现一文章:《驻外销售人员作弊的12种办法》,感觉对公司加强销售人员的管理会比较有用,于是剪下来送给了分管销售的老总,不知道对电子分销行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1、私下兼差:驻外销售人员上班时间大致上都很自由,大部分时间都由自己支配。于是有些不自觉的业务人员就非正式地在外兼起差来。有一家制药公司有二十名业务代表,其中就有六位在高、初级中学兼差,担任化学、生物、英文等课程,历时两年才被公司发觉。某电器公司有一位业务代表在家里开了一家电器修理行,他每天按时到公司签到签退,连续三年得到公司的全勤奖。事实上,他每天签到后就回家看店或到客人家里修理电视,到下午再回办公室签退,公司一直没有发觉他这种违规行为。
2、亏空公款:许多公司都是由业务人员兼任收款员。有些业务人员见财起意,把部分货款中饱,然后编造一些理由向公司搪塞拖延。有家化工原料公司的一位业务因为积欠赌债,被债主逼急了,就把所收的客户支票交给债主,然后向公司诿称客户不肯付款。后来公司的稽核人员在每三个月一次的例行对帐中,发现了这笔已付未入帐的应收帐款,追查之下才发现被该业务人员中饱。
3、携款潜逃:有些业务人员把公款席携之后,逃之夭夭。某大纸浆公司经发生过一件携款潜逃的案子,该公司一位业务人员把千万元的货款中饱后,潜逃国外。这件案子曾经轰动一时,许多企业,都受影响而开始大力整顿业务部门的收款工作。
4、产业间谍:业务人员身负业务拓展任务,不但对公司的业务状况及发展方向了如指掌,对市场上的变化及客户的资料也极为了解。因此业务人员常被其他竞争同业收买为“产业间谍”,把本公司的机密资料如报价单、客户名单、推广计划、新产品发展计划等等提供给竞争同业。有一家洗发精制造商为了收集某竞争厂家的情报,就贿赂竞争商内一位业务人员。在这位产业间谍的帮助下,该公司把竞争厂商的推广活动摸得一清二楚,每次都能预先取相应措施,使对方的推广广告失效或降低效率。事隔半年,这家受害的公司才找出这个产业间谍而将开除。根据他们自己的估计,这半年的损失高达数百万元。
5、瓜分倒帐:有些公司制度不善,对于呆帐未能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事后又缺乏有效保障债权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不肖的业务员就趁虚打劫。最常见的手法就让客户假装倒闭,然后与客户瓜分货款。有一个业务员是此道高手。他常跟客户商量,让客户以欠款的五成付现,然后由他负责向公司销帐。另一方面他在公司的业务会报中提出收帐报告,说明这家公司可能倒闭(事实上不然),为保护债权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然后他以四成现款缴回公司,并填写呆帐报告单,假称保障债权必须收回现金,目前已收回四成,其余六成请以坏帐冲销。自己由中饱一成。
6、中饱回扣:回扣是付给买方采购人员或经辨人员的钱,由于这种钱来路不正,因此都是以暗的方式来支付,换句话说,付出回扣的公司要以现金支付;收取回扣的人也不签付任何收条,以免留下痕迹。有些业务人员看准定一点,就在回扣上大动手脚,虚报回扣或是中饱回扣。例如他向公司申请一万元的回扣,准备付给某一个采购人员,事实上却只支付五千元,其余五千元由中饱私囊。这种作弊方法因为不露痕迹,因此极为流行,许多企业的业务主管,对于这个问题都很头痛。
7、钻公司推广计划上的漏洞以图利自己:公司的推广计划是针对顾客而订定的,有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漏洞让业务人员有机可乘。例如有一家产销日用品的厂商就曾经发生过这一个问题:该公司批给批发商的货品是按零售价的六五折计价,而批给百货公司则按零售价的七五折计价,这两者间的毛利差额高达一成,该公司的业务人员就利用这种机会大钻漏洞;他们以百货批发商的的名义向公司出货,然后以零售价的七折批给百货公司,赚取百分之五的差额。以百货公司的立场而言,能以更低的价钱进货,当然欢迎;但对公司而言,却损失了百分之十的利润。
8、薪酬制度下钻漏洞:公司订定薪酬制度,除了要提供合理的报酬给员工之外,还希望能发挥激励士气的效果,尤其是业务部门,大都订有各种不同的奖励办法,以便鼓舞业务人员更加努力。但有些业务人员却在这些薪酬制度下钻漏洞,企图用最少的努力来领取最高的报酬。有一个化妆品公司为了鼓励其业务加强帐款回收,乃订定了一套收帐奖励辨法,凡是能够将应收帐款收回百分之八十以上者,发给奖金二千元;收回百分之百者,发给资金四千元。该办法宣布后的第一个月,有四位业务人员领到了四千元的收款资金,但是其中有三个人的销售业务却不及预定的责任额的百分之六十。换句话说,这三个业务员放弃了推销人员最基本的任务--销售,而将时间和精神专注于应收帐款的催收以领取收款资金。
9、挂羊头卖狗肉:有些业务人员拿的是甲公司的名片,卖的却是乙公司的产品,这种作弊方法屡见不鲜,尤其在卖事务机器的行业,这是一套花样更是流行。甲影印机公司的影印机售价较贵,顾客希望买便宜一点的机器,于是业务员就亮出了另外一份销售较低之某竞争厂牌的型号,趁机推销。有些业务员着甲公司的名片,但整个手提箱都装着竞争公司的产品型号。
10、不开发票,高卖低报:有些不法厂商为了逃匿税捐,不开统一发票。业务人员就利用这种机会,把高价卖出的货品,低报价格,中饱其差额。有些厂商虽然开发票,但是根本不按照发票来记帐,而是另外以公司的传票来记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发生高卖低报的弊端。有一家建材公司规定,凡是设计师来购买建材,可以七折优待,该公司一位业务人员就利用这种机会大动其手脚,凡是一般客户来购买,他照样填写折扣单,诿称是设计师买,然后将三成的折扣纳入私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卖低报”实例。
11、虚报费用:一般而言,业务员在交通费、旅餐费、出差费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报支标准,不容易作弊。最麻烦的是交际费;交际费可以少至喝一杯咖啡四十块钱;也可以高到吃喝玩乐一掷数万元。主管在签核这种费用的时候,实在很难分辨出那一笔是必要的?那一笔是不必要?的也很难稽核出那一笔是真正交际?那一笔又是假公济私?于是,有些不肖的业务人员就会在这个名目上大动手脚。
12、与客户勾结:有些产品的市场需求比较强烈,而推销的对象又是中间商,不是直接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居心不良的业务人员就会与经销商勾结,只卖给少数几家经销商,甚至只卖给一家,以创造出寡占或独占的局面,这样经销商就可以操纵市场,获得较高之利润,而业务人员也跟着可以从中收取相当之权利金,这种情形以化工原料业居多。有一家外国厂商在台湾推销某一种化工原料,由于市场上对这种化工原料的需求相当强烈,因此有一有经销商就与该外国厂商的业务代表勾结,取消其他经销商的经销权,而采取独家经销;相对的条件是每年付给该业务代表新台币二十万元做为酬劳。这种勾结破坏市场上的供需,严重影响到该原料使用者的成本,经销商却可从中获得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