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公司:无锡亿晶
受访人:董事长 廖勇
ESMC:中国IC设计产业过去一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据您的观察,相比中国其他7个基地,上海的IC设计业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
廖勇:无疑过去一年中国IC设计企业规模有较大的增长,从TOP10家企业的规模可以看到进入TOP10的销售收入门槛到了3000万美元。无锡基地相比其他七个基地,无锡的IC公司的产品基本都集中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这些公司的优势是市场能力优秀,但劣势则为产品比较雷同,竞争很激烈。
ESMC:从18号文件发布到现在近8年的时间,中国的IC公司也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作为业界专家,在您身边有或您知道的有哪些公司已被市场所淘汰,哪些公司又是您认为很成功的公司?各解释原因。
廖勇:成功和失败主要都是市场定位的问题。定位不当致使许多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进入客户。目前国内IC设计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外风险投资公司,这类企业产品定位比较高,但是市场门槛也很高。而中星微这样的企业由于产品定位比较好,其产品已经是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因此相对门槛要底一些。另外一类则是国内自筹资本设立的公司,其资金要相对少一些。无锡基地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几家大的公司注册资本也都在1,000万元左右。因此这些企业的产品定位都是不需要投入大、周期长的。如果正好其面对的市场形式很好,那增长就会快一点。但是大部分并非如此,而且很多由于规模小、负担轻,都还可以勉强维持下去。
ESMC:经过多年的努力,您认为哪类中国本地的IC产品已开始被中国工程师和采购人员所接受?还有哪些产品是很难介入的,为什么?
廖勇:中国本地消费电子领域的IC产品比较能被接受,因为这类产品的整机竞争激烈,有降低成本的压力。但是,通讯、PC等领域的核心IC进入门槛较高。原因在于对本地IC公司的能力,包括持续开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供货能力等都没有安全感。
ESMC:过去一年贵公司开发了哪些IC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针对哪些应用?它们的技术工艺和设计特点是什么?规模量产成绩如何?主要客户是谁?主要客户和潜在的用户对它们有何评价?
廖勇:力芯微电子过去一年开发了十几个用于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主要用于音视频领域、电子仪表领域、显示驱动领域以及小家电控制领域。这些产品大都属于数模混合IC,也有MCU等,主要用0.35~0.5μm工艺。我们主要服务于国内、香港及东南亚的消费电子整机厂商,从2002年6月创立至今,销售收入每年增长速度达100%,2005年销售规模超过了1,000万美元。
ESMC:在新产品设计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技术挑战?克服这些挑战采用了什么应对方法?廖勇:技术方面我们都是在自主开发IP。由于集中在某些领域,因此已经有一些技术积累。ESMC:请介绍贵公司产品的应用情况和市场策略。
廖勇:目前我们的客户有60%是在国内,其余都是国外客户。国外我们都是通过分销商来开拓,国内则两者都有。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客户都在出口其产品。分销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分销商的渠道资源,使销售规模快速成长。
ESMC:与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同行相比,中国大陆IC设计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有哪些?您认为中国大陆IC设计公司应该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廖勇:中国大陆的IC设计公司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台湾公司。因为这些公司起步早、起点高,像Sunplus销售规模已经有数亿美元了,国内公司跟其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另外本土公司的开发能力和台湾同行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劣势,那就是在大陆市场。由于目前还没有三通,无论是渠道、服务客户方面,他们的速度都要慢一些。相比之下,本土公司更加贴近客户,能够随时服务,随时上门。
提高竞争力是一个大的话题。要提高竞争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注意到,有一类公司其人员基本上是一个国外团队整体跳过来的,因此产品竞争力很高。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牵涉到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于国外大公司之间都是交叉授权的,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很容易解决。但是小公司就非常难,因此这是一个让人相当困惑的问题。
IC本身是一个元件。所以非常有优势的公司,都是在产品标准上具有优势。比如在通信领域的高通以及博通公司,他们本身就是标准的制订者。而像目前正在兴起的WiMax、WiFi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的往往都是标准的提出者。国内公司要进入这些高档领域,必须要从标准入手。目前我们在AVS、WAPI上已有起色。如果没有标准优势,只能进一些Niche Market,但这类市场终归规模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