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供需关系来看,未来两年内,国内外面板厂商的产能不会有大的增加,而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和大尺寸液晶电视的需求持续上升,面板销量和价格会保持平稳增势。
然而,面板属于技术引导型产业。随着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新技术的突破,面板行业将可能出现新的格局调整,技术实力不强的厂商头上笼罩着新的乌云,国际巨头可能进一步挤压国内厂商的市场空间。
景气度有望保持两年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面板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各大面板厂商亏损不断。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从液晶面板行业的整体利润率来看,2007年左右达到了40%的历史高值,此后逐步下降,到2010年其利润率已经下降到7%,而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国内企业的利润则更差。这表现在面板价格2010年、2011年两年时间里连续下跌,国际巨头夏普不得不在2011年减产以稳住价格,但收效甚微。
对于面板企业来说,行业的回暖固然助推了业绩的增长,但在京东方和业内研究机构看来,行业是否会持续向好其实还难以判断,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成本是重要手段,即加快面板原材料的国产化和本地化。
所谓国产化,就是自主研发生产,替代进口;本地化是对需要进口的原材料,协助其国外厂商在国内建厂生产。李亚琴向记者介绍,面板的核心原材料主要有六大类:玻璃基板、彩膜、背光源、偏光片、芯片、液晶模组,各自占面板成本的10%、15%、35%、8.5%、5%、4.5%。自2009年以来,国内厂商对原材料国产化、本地化逐渐开始重视并付诸行动,但受制于技术瓶颈,进展比较缓慢。
事实上,关于面板行业的上游,业界有这样一种论调:即面板上游配套企业80%都是日本、韩国、美国、我国台湾省等地的企业,在上游依然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即便高世代液晶面板投资完成,其成本依然要高于竞争对手。
“其实,现在国内面板行业在背光源、玻璃基板等方面的国产化采购已达到30%-50%。”李亚琴说。一般而言,面板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有2-3家,若采购国内厂商的原材料比例超过30%即为实现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