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以来各媒体头条的苹果与唯冠大陆地区iPad商标之争可谓甚嚣尘上,莫衷一是。伴随广州高院在6月25日向双方送达的民事调解书正式生效,商标之争可为尘埃落定。苹果付出6000万美元,数额看似惊人,实则苹果还是大大的赚了。
消息一经发布很多业界中人都认为唯冠占了便宜,且看微博中李开复与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对此事件的看法:
李开复:唯冠曾做过一个叫iPad的产品,以失败告终;8年后,苹果命名iPad时,低价收购唯冠的大中华区的商标,草率未查清细节;唯冠破产后,回头细查iPad授权,喜见当年授权手续有误,便启动以维权为包装,以敲诈为手段的天价官司;最后和解是苹果为疏忽付出应付但较合适的代价。
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事件结果在意料之中,6000万美金比较合理,唯一不合理的是iPad卖得如此好,唯冠4亿美元索赔有些大开口,总体而言,原告应该知足了;本案商标保护不力,其实双方都有责任,知识产权应该是为了科技的发展,而不应该是障碍。
以上是两种主流的观点,李开复的“疏忽论”为疏忽付出的合理代价显然是偏袒苹果一方。这事非常简单,换位思考如果给两家公司调过来,如果此事发生在美国市场,如果美国和中国法律相同。苹果会同意6000万和解吗?
第二种“大开口论”,可唯冠的开口是有法律依据的。按法律要求捍卫自身权益这有错吗?
以上两种思考方式显然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市场经济法则”在他们思想中作怪的结果。唯冠对苹果显然是弱者挑战强者的典型案例。我们看看唯冠董事长怎么说。
唯冠谢湘辉曾坦言, iPad商标是深圳唯冠的核心资产。苹果为iPad商标支付了6000万美元(折合约3.8亿元人民币)“赎身费”,但相对于深圳唯冠的债务而言,上述调解资金仍不足以偿还债务。唯冠对垒的苹果是一家全球大公司,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不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赔偿。考虑内在外在因素,这是目前唯冠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这其中透露的更多的是无奈。
我们再看看苹果通过这个商标在中国到底赚了多少钱。
苹果公司此前发布的2012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中国区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79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以上,超过苹果销售总额的五分之一,创下历史新高。同期,全系列iPad销量达5500万部,而新iPad销量却低于市场预期,不到1200万部。
新ipad的低迷是因为唯冠维护了自身的权益的结果,而同期5500万部是侵权情况下达成的。唯冠按中国法律维权有错吗?
如今双方和解了,既然是双方都接受的结果,我们也不再加以太多评论。如果要做个结论,苹果还是大大的赚了一笔。
以上资料由www.cecb2b.com元器件交易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网址。(元器件交易网副总裁刘涛)
热门IC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