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中国医院误诊率50%? 中国医疗的心和“芯”

  5月27日深夜,29岁的王彦因头晕入住河北钢铁集团舞钢职工医院,急诊科的医生观察了她的病情,并未告知确凿病症,在诊断证明上填下“昏迷待查”后,给她开了几瓶水。输第一瓶水时,王彦还曾告知家属想上厕所,但输到第二瓶水,她病情骤然加剧,并伴随手臂发抖,几个小时后便因抢救无效死亡,至今死因不明。

  王彦的家属指称医院误诊耽误治疗,但院方并不接受,同时声称:“在中国的医院,有50%的误诊率很正常。”

中国医院误诊率50%? 中国医疗的心和“芯”

  中国医者需有心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频发,而“中国医院误诊率50%”这一说法,最早由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提出,他称从一份资料里获悉,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经过会诊,经过B超、CT等检测并化验,误诊率是30%。美国的误诊率是15%—40%,英国的误诊率是50%左右。

  目前,这一说法的可靠性仍遭到专家的质疑,中山一院骨科教授李佛保表示,所谓的“误诊率”是无法确凿计算出来的,“误诊率”可能是一种误解和错误推测,正确的说法应是初诊的准确率只有50%,还有50%是不能确诊,但不确诊不等于误诊。“许多疾病可能很容易诊断,从病人的一举一动,不问也能猜出什么病。但有些病的诊断,除症状及体检外,必须辅以验血、照片甚至做病理活检,才能确诊。”

  由此看来,在我国医院,“误诊率”是否50%还尚难定论,但“不确诊率”近乎50%却也并非捕风捉影,那么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提高医院“确诊率”?

  一方面,固然要依靠提高广大医护从业人员的医术和医德,中国的医者,需有一颗仁心,将患者的死亡轻松归结于“误诊率50%”,借口何其拙劣?医“心”何其冰冷?

  而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前期的影像检查设备作用也不可估量。

  中国医疗电子需有“芯”

  目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包括医用X线机、超声诊断仪、CT机、MRI(核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等,而这些医疗设备的配备率,是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硬性指标之一。

  以CT为例,王彦的家属曾就此质疑过舞钢职工医院:“在病人(王彦)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为何不进行脑电图、CT等检查?只是待查是不是属于重大误诊?”

  所谓的C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一般来说,CT成像结合了特殊的扫描X光源和先进的电脑来生成人体内部的二维和三维图像,使得医生可以更容易地诊断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病以及肌肉骨骼病患。

  目前,CT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医疗影像采集设备之一,据统计,我国医疗影像采集设备的总装机量近25000台,其中CT约6800台,占到总装机量的27%左右。尽管如此,目前仍有20%县级及以上的医院未配备CT,乡镇医院的CT普及率更低;而即便是县级医院,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华东和中南地区的CT拥有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最少;另外,目前我国CT设备还存在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在县级医院,16层及其以下的CT机占了主导地位,而在西部地区,很多医院更仍在使用双排CT。

  所谓的多少层CT,是指接收穿过人体X光的接收器阵列,单层CT的接收器阵列成线性,所以扫描后的图像是切片,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移动可以复现器官的情况,时间越长,意味着CT设备对人体X光辐射的危害越大;之后逐渐发展到2层、4层、8层、16层等等,层数高意味着图像质量的改善,诊断和扫描灵活性的增加,从而减少每次扫描所需的时间,时间短了,自然X光的辐射量也少了。由此可见,对于CT设备市场来说,无论是我国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需要填补。

  近年来,几家国际IC巨头纷纷窥准了商机,在目前的CT应用行业里不难发现他们的身影。早在1998年,飞利浦医疗就推出了32 层和40层扫描装置;2006年,德州仪器TI推出了应用于CT设备的20位、32通道的电流输入模数转换器DDC232,此后64层CT在欧洲市场上大量销售;2010年,ADI推出了瞄准更快、更清晰成像的多层CT设备的电流/数字转换器芯片ADAS1128,其远远超出目前最高记录(32个)的128个数据转换通道,而一年后,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CT设备由日本东芝推出,这种Aquilion ONE 640层动态容积CT,具有320排大面积探测器。

  我国CT技术的自主研发远远滞后于国外,事实上,直到1997年,中国CT市场还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的6家跨国公司垄断。今年5月,中国唯一的一家CT生产厂商东软医疗发布了NeuViz64多层螺旋CT,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64层CT诞生,在时间线上滞后了欧洲6年。据东软总裁江根苗回忆,CT设备的芯片一度成为他们研发攻坚的难点,因为一块板子的芯片问题,项目组曾经两三个月毫无进展、动弹不得。

  江根苗的说法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医疗芯片制造领域的落后现状,尽管中国目前有几百家芯片设计公司,但是真正关注和进入医疗芯片市场的并不多,目前大部分医疗设备中奔跑都是外国的“芯”。对此,北京昆天科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郭润轩说:“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是芯片公司关注的两个重要指标,由于很多医疗细分领域的需求缺乏规模化市场支撑,所以很多芯片设计公司望而却步。”

  中国医疗电子“芯”的未来

  医疗系统芯片对整个医疗设备市场的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目前,中国医院采购的医疗设备之所以昂贵,主要由于大部分医疗设备中国无法制造,以东芝的Aquiion ONE 640为例,东莞某医院在去年底为引进这款设备就斥资3000多万人民币。可以明确的是,一旦中国能自行生产医疗设备,国外设备立刻会大幅度降价,而如果中国医疗芯片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无疑能够加速中国医疗系统设备企业的创新,并让医疗设备大幅度降价,真正让百姓受惠。

  根据《2011年中国县级医院医疗设备装机情况剖析》,截至去年,我国县级医院的500mA以上X线机、移动式X线机和超声设备的拥有率还存在30%的缺口,MRI(核磁共振)、DR和血管造影系统的拥有率就更低,以MRI为例,由于价格昂贵,加上检查一次的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医院拥有率只有28.39%,按照这个比例,我国平均150万人才有一台磁共振成像设备。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带来的疾病增多,医疗界对医疗电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都在稳步增长;同时,我国的医疗改革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展开,中国政府计划到2015年底将所有县级医院从没有定级/一级/二级提升到二级和以上水平,这表明县级医院对医疗设备的强劲采购周期将会到来(县级医院占中国全部医院的46%)。

  在花旗集团近期推出的《抓住中国医疗科技机会》调查报告中,对中国各大医院进行了第一手调查,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医疗设备市场预计增长17%,仅仅11个医疗设备领域的市场需求就将增加到50亿美元。其中,10%~30%的医院在2012年将目光瞄上了LA、DSA、MRI和CT等影像检查设备。

  这其中的无限商机,无疑让目光敏锐的医疗电子制造商们蓄势待发,而对于处在更上游的IC供应商们来说,倘若“芯”有灵犀,也便一点即通。以MRI设备芯片为例,近几年,TI发布的ADS5500 拥有14 位分辨率,可提供更高的 SNR,使设计人员能够降低获得高质量图像所需的磁场能量;而ADI公司不遑多让,推出的AD5791高精度20位数模转换器 (DAC)是业界首款具有真正1ppm(百万分之一)分辨率和精度的 DAC 器件;而中国的MRI芯片研发脚步,仍然姗姗来迟。

  中国的医疗需有心,中国的医疗电子更需有“芯”,心和“芯”的探索,同样刻不容缓而任重道远。

  以上资料由www.cecb2b.com元器件交易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网址。(卢映洁)

TL431

LM324

PC817

TDA2030

LM339

LM358

6N137

74HC595

LM317

78L05

NE555

46A-3GRI

MODEL

MAX232

DS18B20

SN75176BDR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