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国积极参与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去年8月底,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ISO/IECJTC1国际传感网标准工作组(WG7)会议上,正式确定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担任我国主导提出的第一项传感网国际标准《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支撑服务和接口》的主编,并通过了由我国提交的第一版标准草案。意味着我国开始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并掌握了相应的话语权。目前国际标准化传感网标准化组织共立项3个标准化项目组,其中系统架构分为7部分,我国专家占2个主席位和5个联合主席位;在协同处理架构部分,刘海涛担任主编辑;而智能电网应用则由我国专家担任联合主编辑。中国在总体架构和核心技术层面已开始主导传感网国际标准的制定。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商贸物流发展,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适应流通业发展和新世纪农产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近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供销总社编制并发布了《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未来五年(2011-2015)将适应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商贸物流中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商贸物流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同时,加强仓储、配送各环节及物联网应用等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鼓励中心城市、重点区域运用物联网技术,率先推动托盘共用体系建设。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新型工业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给商贸物流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物联网技术给商贸物流提供新服务手段
当前,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正在形成,技术与应用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商贸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经过市场的培育和适应性开发,物联网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物流技术革命。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变革将产生深远影响,并推动商贸物流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国大中城市、商贸业聚集地、大型批发市场、进出口口岸,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建设、改造一批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园区,促进商贸物流产业适度集聚。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促进全社会物流设施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适应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物联网应用提高商贸物流科技应用水平
未来五年,将鼓励企业加强物流装备更新和设施改造,采用先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作业效率。加大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物流流程可视化。支持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通过共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商贸物流中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商贸物流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鼓励流通末端物联网应用,并加强标准制定
大力采用和推广多式联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引导建立服务于商贸服务业的逆向物流体系,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流通末端应用入手,推广托盘共用系统,鼓励中心城市、重点区域运用物联网技术,率先推动托盘共用体系建设。
加强仓储、配送各环节及物联网应用等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规范商贸物流服务行为、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效衔接,重点做好蔬菜、禽肉、水产品、速冻食品低温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等冷链物流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和衔接工作。
在国内,针对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我国在2009年成立了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目前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立项14个项目组,标准化工作组单位已扩大到100家。近期,我国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制定物联网的体系标准,逐步形成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系。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标准。物联网研究和建设,我国起步早,在这一波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与国际同步,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并做到部分领先,这将改变我国在前两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已是国家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和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化工作组双组长的刘海涛强调说。在这位已在物联网领域摸爬滚打超过10年的科学家眼里,标准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由刘海涛领军的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立项2项行业标准,4项国家标准;并正在推动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WG7的成立,在3个项目组中占据1个主编辑席位和2个联合主编辑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