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扬州市财政局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对MOCVD设备的补贴确实不会无限期持续下去,但叫停的时间还在商讨当中。
记者随后翻阅了2009年8月扬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MOCVD补贴的实施细则发现,在文件的附则中清楚的写着“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暂定为二年。”也就是说,2011年7月的截止日期本来就在计划之内。而按照扬州市政府当初第一期25亿元补贴基金的数额,以平均每台MOCVD补贴1000万元计算,该笔基金对应的MOCVD台数约为250台,而截至2011年3月,扬州政府对外公开已签订的MOCVD投资协议台数为198,距离目标还有52台。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连生曾向媒体透露,只要是截止日期之前注册落地,即便设备采购计划在这之后,也仍然可以享受到政策优惠。
显然,此前扬州政府相关人士的一席话多少透露出一些“言外之意”。一位业内人士更是道出了其中玄机:“在招商思维下,地方政府考虑问题的角度当然不一样,个别政府的此番表态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可能会迎来一波新的布局热潮。”
投资热潮背后的政府“推手”
2009年9月20日,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5部委对外印发《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通知中对于当前国内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国产LED外延材料、芯片以中低档为主;80%以上的功率型LED芯片、器件依赖进口;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不顾经济效益对道路照明进行盲目改造,过度投入景观照明,导致产业无序竞争等等。
而以上问题正是导致2009年上半年国内路灯等政府公用照明的一轮投资热潮偃旗息鼓的关键所在。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此次《意见》出台了几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各级财税、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要推动落实国家对生产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的企业,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的优惠政策。
“只要是国家部委发布的产业鼓励政策,地方人民政府都会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尤其是涉及到补贴及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一位政府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而之所以能够吸引国内两大LED上市公司投入巨资落户芜湖,无疑是因为采用一次性财政补贴方式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两家公司的大额资金募集背后也隐现着芜湖国资的身影,另外在土地供应、后续应用产品订单等方面,芜湖市政府都给出了足够的保障。
与扬州、芜湖等地祭出高额补贴措施不同,大连市政府表现得尤为冷静和理智。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唐忠德向本刊记者表示,“大连市还没有实施MOCVD设备的补贴,今年出台对于LED项目的补贴,主要是用在检测平台的建设上。”
根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数据报告显示,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LED上游设备投资总额中,由政府直接带动的投资额占到总量的40%以上。从2009年至今,仅出台设备补贴优惠政策的扬州、芜湖、江门三地完成的MOCVD设备投资就达到630台左右,占到国内MOCVD规划总数的50%。
补贴支撑业绩增长面临资本市场考验
2010年中国市场对MOCVD几经疯狂的投资需求,让全球两家设备供应商Veeco和AIXTRON的产能瓶颈提前到来,甚至有些措手不及,此间更是一度传出订单要推迟到2012年才能交付。
根据2月7日Veeco公布的2010年Q4财报,数据显示其2010年Q4MOCVD设备销货收入再创季度新高,为2.4亿美元。单季有超过20多家厂商下单,订单额达到2.21亿美元。
而另外一家大厂AIXTRONQ4营收年增91%至2.247亿欧元;Q4接单金额达2.04亿欧元,年增25%;季底的积压订单年增35%至2.748亿欧元。全年度接单金额暴增102%至7.483亿欧元。AIXTRON同时表示,2010年度营收激增159%至7.838亿欧元;
尽管2010年Veeco和AIXTRON给资本市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年报,但由于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中国市场的爆发式需求,因此当国内传言2011年上半年可能有部分地方政府的MOCVD补贴政策可能中止的时候,两大MOCVD设备供应商的股价还是反应强烈。当天美国Veeco的股价大跌15.57%,跌幅居30只成分股之冠;而德国AIXTRON也下挫了4.18%。
无疑,中国的MOCVD补贴政策牵动着AIXTRON和Veeco的末梢神经。
政府扶持为何成为“拦路虎”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预算外收入快速增长,这使得各级地方政府能够支配和使用的资金较之以往显著充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上各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热度不减,许多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出大手笔”,大量的政府公用资金投向营利性的建设项目。
应当肯定的是,政府投资于这些项目,确实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创造就业机会等诸多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资金所不可替代的。但显然过度的政府投资行为也会造成许多弊端,过多的计划经济年代的行政干预手段,长远来看甚至会对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