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有96%的地区有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在绿色、节能方面“术业有专攻”的产品,太阳能热水器深受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就在眼下这个饱受极端天气困扰的冬季,一项由24个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及中国消费者报社联合开展的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状况调查,却显示出不容乐观的结果:目前有40.87%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冬天就无法使用,66.62%的消费者希望太阳能热水器在“冬天好用”方面进一步改善性能。另外,71.8%的消费者不知道怎样鉴别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的优劣。
作为新兴不久的绿色产业,太阳能行业已走过不少荆棘:从一开始缺乏行业标准,到市场不断涌现新的专业技术需求,这个年轻的产业在面对无数的质疑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行业目前面临的升级换代问题,中国农村能源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这样对记者表示,“太阳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尽管能量比较大,但能量密度比较低。特别是前两年生产的热水器,80%都仅仅依靠太阳,所以冬季如果阴天下雨的话,确确实实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热水。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热水器本身的集热效率,另一方面要和辅助能源结合。”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及其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大会没有取得理想成果,这也正说明目前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各国之间巨大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也说明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已非我们此前的认识了――太阳能产业进入了一个融合时代。
从“草根经济”到战略性经济
太阳能产业步入融合时代,这种融合体现在哪些层面呢?首先,中国太阳能产业经济已与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紧密融合。中国太阳能产业经济从原先貌似远离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草根经济层”发展到与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战略性经济。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2010年太阳能热水行业遭遇升级拐点,产业变局与进化导致很多弱小企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经济,发展太阳能产业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对我国在融合时代中的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升也有着重大意义。这并非一个悖论,相反,这意味着在融合时代的背景下,置身于太阳能产业中的群体或个体都需要以新的思路考量新的环境与新的时代并萌生新的发展策略。
其次,中国太阳能产业投资主体、市场主体的中外融合。随着近年来太阳能产业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于市场主体,我们都能取得基本共识:太阳能产业市场主体正在进行中外融合,这一点无需过多讨论。我们来讨论一下被我们忽视的“投资主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正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考虑鼓励外商投资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除《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需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之外,都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核准,这无疑是发出了信号:太阳能产业远非原先人们所理解、严格说是所“误解”的“草根经济”了,太阳能产业所面对的将是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然而又有更多机会的新的竞争环境。
再其次,就太阳能产业本身而言,太阳能产业正步入自身产业融合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太阳能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太阳能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以及太阳能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出现大量的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对太阳能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经营理念、盈利模式、消费者消费方式、太阳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太阳能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产业融合的潜在影响。除此之外,产业融合对太阳能产业边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太阳能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发生细微变化,原来泾渭分明的产业边界被“跨界”的融合、合作打破,融合走向深入与广泛,边界趋于模糊或消失。
融合走向深入
与太阳能产业快速的发展变化相比,人们对此认识与研究没有跟上实践的步伐。特别是近年来太阳能产业边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原有太阳能产业分类依然沿袭过去的标准,对于各种对象的界定仍建立在以往的认识基础之上,这对于太阳能产业组织理论探讨和产业市场实践操作都形成不利影响。太阳能企业往往热衷于定位和细分策略,找准定位和细分市场也确实是新产品推广中最为奏效的手段。然而,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决策人员都会感觉到,如今产业内部的细分已经越来越难,甚至有些细分纯粹是为细分而细分,偏离甚至违背了用户的需求。
首先是技术边界的逐渐消失。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也是从技术融合的角度展开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在不同的产业或同一产业中的细分产业中扩散开来,使这些产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现象,最终导致产业融合。在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产业融合的启动器,并且随着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进一步扩大了业务上的融合,太阳能产业目前正经历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洗礼,原有的技术边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太阳能行业光热/光电应用方面看,技术边界逐渐模糊与消失。我们知道太阳能应用领域大体可以分为光热与光电两大领域,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诸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干燥、太阳能海水淡化、聚光热发电、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细分技术。仅就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而论,相关技术资料显示,当太阳辐射能入射太阳能电池上时,工程应用中仅有5%~20%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将近60%~70%的太阳入射能转化为热能,在此背景下,太阳能光热光电联合利用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将聚光、分光、热电联用等技术集成,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太阳能全波段能量进行一体化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及经济性,并能很好地降低光伏发电、光热制热成本,对太阳能规模化应用与推广及节约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有着重要研究价值与市场应用价值的关键技术。如皇明集团就在光热光电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光热光伏一体机”的有益探索与研发,当然光热光电技术的融合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还将会朝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
就太阳能光热领域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而言,技术边界逐渐模糊与消失。从其行业纵深角度看,“太阳能热水器”已经上升到“太阳能热水”行业,再到更广阔的太阳能光热领域(中高温领域,如工业热水、烘干干燥、取暖、发电等工业与民用领域),该领域本身将延伸出更多的行业,这对于当前太阳能热水器企业而言,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若仅仅关注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也将难以成气候,从其行业的横向角度来看,太阳能热水器与多能源产品(电、燃气)以及多品类多产品的交叉应用,既是扩大了太阳能热水的应用范围,也强化了太阳能热水的应用深度与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同时,由于相关关键技术的公用性,也将进一步模糊产业的技术边界。
其次是业务边界交叉与市场边界模糊。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的不同细分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必然在各自的业务上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因为,在产业融合推动下,相邻产业或者行业的技术融合和技术演变能够促发创新性行为,公司原有的核心能力、技能和知识基础都受到相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公司的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太阳能产业中,业务结构最明显的变化就体现在业务边界交叉所带来的效应上。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太阳能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业务有一些相通或互补的地方,譬如太阳能产业与建筑业二者就产生了边界融合,这里仅讨论太阳能热水器行业。
随着节能和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应用的力度越来越大,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增长阶段,新能源与建筑技术的结合亦成为能源行业和建筑行业所关注的焦点。
在太阳能产业融合进程中,原来具有替代性的产品替代性不断增强,不具备替代性的相关产品有可能转变为具有替代性的产品。产品替代性的变化就意味着市场边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太阳能产业融合之前,各产业(与其他产业、太阳能内部细分产业)处于分立状态,有着明显的、清晰的产业边界,各个产业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然而,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原来相互独立的子系统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系,产业之间既存在技术共享,又存在业务联系。过去,太阳能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明确,太阳能产业内部光热/光电各个子产业市场边界也很清晰。现在,在产业融合情况下,太阳能产业市场结构受到了较大影响,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行业成熟出现新转机
针对罗振涛提出的“全天候、辅助能源,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标准,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总监张立峰向记者表示,要达到这些要求,太阳能利用的载体——热水器就必须完成向“热水机”的进化。从“器”到“机”,一字之差,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其实,这里面有‘单机’和‘系统’之分。热水器是什么?不外乎是放在楼顶的水箱、真空管和支架;而要达到‘热水机’的概念,就需要一整套保温系统,以皇明为例,将目前在世界上处于最高水平的400℃太阳能高温热发电技术应用于普通家用热水系统,才能相继解决太阳能在冬天使用的集热、保温、管路传输、整机抗冻等各项难题。”
举例说,暖水瓶的瓶胆一般过24小时后,热量就流失了。而太阳能热水机的核心部件光立方真空管,外管内壁底层镀有银质反射镜面,内外管采用偏心结构,达到360°聚光,真正实现了二次集热,快速升温,放在室外,真空度是暖瓶胆的几百倍,
可见它的保温能力有多强,冬天才不会冻坏,使用寿命才能更长久;再如从前,消费者用热水器洗澡把肥皂打满身后,放出来的是凉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要克服这种情况,传感器非常关键;至于水箱,虽然不用像人一样穿上羽绒服,但也用了聚酯纤维做的保温被;整体产品出来后,还要放进模拟冷库经过-40℃到-50℃的冷冻实验……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国内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已经达到4900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7.6倍,其中真空管产量达到46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已经达到1.68亿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6.5倍,比2009年增长了15.9%;全行业产值达到73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2.5%。我们有理由相信,解决了冬季太阳能利用的难题后,中国作为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大国、应用大国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而这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将会给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太阳能业者预估,2011年需求环境变动大,预估将加速带动产业整合,尤其诸多新进者切入、快速崛起,2011年预估也将展现成效、使竞争激烈度再加大,包括联电转投资联景即使当?U是150百万瓦(MWp)的电池年产能、年中计划朝约10亿瓦水位迈进,矽晶圆厂旭晶及远雄建设、震旦行携手的元晶产能规画也将在2011年投产。另外,雄心勃勃的友达,从多晶矽到模组甚至系统等一应俱全,2011年预估布局也将开始陆续发酵。
而市场既有者也早在2010年下半积极筑城墙或透过结盟等方式,以巩固及加强本身的优势,尤其垂直整合的布局更为积极,包括茂迪2011年计画加速向上游矽晶圆端整合、昱晶投资上游矽晶圆端并持续模组业务、升阳科与中美晶合资中阳光伏投入矽晶圆及电池生产2011年开始投入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