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物联网在监控重点污染源方向的应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 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 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 网络。

    记者近日从在太原召开的全国工业污染源监控暨环保物联网技术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将应用物联网海量集成技术、细化污染源监控系统全方位架构、强化数字环境管理。

  据介绍,环保物联网技术将各类污染源信息和环境信息实时采集,建立统一的智能海量数据资源中心,进行数据挖掘、模型建立。为环保部门总量控制、生态保护、环境执法服务;为企业排污设施优化调节和为不同行业的污染控制技术的提升提供服务,达到生产和环保的和谐统一。

  “监控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环境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能否对污染源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控,关系到‘十二五’(2011年-2015年)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国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说,“物联网技术将带来环境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已经成为现阶段发展和推动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

  赵英民表示,下一步应围绕物联网技术整合集成、市场开拓和推广开展相关工作。在开发出适宜中国国情应用的技术、设备和加快相关政策、法规修订工作的同时,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在会议上说,在现阶段的物联网应用中,环保物联网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环保监控任重道远。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在原有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增加氮氧化物、氨氮含量考核指标。

  “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中国投入百亿元用于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目前,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15559家重点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现场端建设完成率和联网率均超过百分之百。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