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期待下,过去只闻其声的Google TV终于在今年五月的Google I/O大会登场;Google TV是一种整合计算机系统、媒体播放与网络应用的概念型电视平台,也由于它的开创性,发表后随即引发大家对于这个新技术的讨论及批评。
Google,不仅把触角伸向了地图、卫星、图书、手机……而且随着GoogleAndroid操作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搭建Google标准的互联网电视平台成为现实。在最近的GoogleI/O大会上,GoogleTV正式发布,会上发布的产品的幻灯片以及Google公开的各种细节信息表明,谷歌公司希望传统电视用户相信其掀起新一轮电视革命的决心,希冀更多拥趸感受到GoogleTV改写电视历史的凌云壮志和雄厚实力。到底什么是GoogleTV?是否值得受众所期待呢?
何谓GoogleTV?
GoogleTV是一个开源的技术平台。首先,软件方面采用GoogleAndroid2.2(Froyo)操作系统,由Chrome浏览器实现人机交互。其次,GoogleTV旨在打造成一套完整的终端电子消费品解决方案:Sony提供大屏幕电视,Logitech(罗技)为其生产机顶盒,DishNetwork提供卫星电视网络支持,Intel提供全程的Atom系列芯片,Adobe公司负责算法和视频格式,BestBuy(百思买)负责搭建营销渠道。
GoogleTV是一个新生的媒体融合的产物,它的基础功能很简单:在看电视的同时也可以上网,并支持语音功能(拨打电话)。人们不禁会质疑,这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类似的互联网电视在中国不是新鲜事物,海尔、长虹、TCL几家大厂商发售可上网电视已超过一年时间,有的还支持BT方式的视频下载,和GoogleTV看起来区别不大,只是缺少语音通话功能。实则不然,分析可知,GoogleTV与国内目前已经在销售的互联网电视除了在可以上网方面相似,其余部分则大有不同。
开源特性保障持续发展的功能应用
由GoogleTV的软件构架不难想见,开源设计是谷歌占领互联网电视先机的重要举措。开源决定了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微博——Twitter(推特)之发展历程:Twitter在发布时即确定了其彻底的开源特性,TwitterAPI的强大甚至超过了Twitter的“微博”功能,其Twitter数据库几乎全部对第三方开放。大量的开发者趋之若鹜,为Twitter增加了各种插件程序,拓展其易用性、移动性、可靠性及广告服务。这种开源模式帮助Twitter在最短的时间内击垮了竞争者,造就了Twitter神话。一时间Twitter成了微博的代名词,我们从中国几乎所有大型微博的二级域名即可见一斑,如:t.sina.com.cn,t.sohu.com,其中“t”的含义不言自明。
再来看彻底为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厂商和用户洗了脑的iPhone手机,作为Apple公司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产品,它独创的多点触摸、加速度传感器、颠覆性的人机界面,开创了手机的全触屏时代。但这些并非iPhone能够持续走红的真正原因,能在iPhone上运行的数以万计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工具软件、游戏才是iPhone经久不衰的独家秘籍。Apple把iPhone彻底变成了一个随身的娱乐电子终端,AppStore(基于iPhone的软件应用商店)不断地把iPhone的手机功能随着人类想象力延伸到全新境界。
同样,GoogleTV的操作系统Android基于Linux开发,完全延续了其开源特性,已经成功应用于谷歌手机并获得了超过五万以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拥有广泛的第三方开发者基础,为GoogleTV未来的应用扩展提前做好了人才储备。虽然我们还难以想象如同“网络冰箱”发布Twitter一样带有想象冲击力的互联网电视应用会以什么方式出现,但可以预期的是,网络和电视的结合不应该止步于自由切换视频这种低层次的叠加应用。
那么,不管是Twitter、iPhone还是GoogleTV,不论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应用,必须基于自身的开源平台,发动海量的第三方开发力量,永不停歇地更新和增加“应用”,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魅力。殊不知,任何强大的技术和革命性颠覆都不会长期占据明星地位,科技类产品尤其如此。技术是有限的,亦是无限的,GoogleTV的开源特性,预示着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拓展可能。
硬设备的功能性与兼容性
首先,是基本硬设备的功能性及兼容性。Google TV不仅是一台实体的电视或蓝光播放器产品,也可经由专属的机顶盒,将市售的普通电视直接升级为Google TV。另外更能透过其他兼容设备作到功能的扩充,像是使用Android OS的智能型手机,便可作为TV本体的遥控器以及上传影音内容的数据源,而相应的键盘鼠标更能方便于Google TV的网络浏览功能的操作。
而这些所有的硬件装置包括电视、蓝光光驱、机顶盒、智能型手机、键盘鼠标等,都需要能通过严格的功能性测试,以确保能发挥基本效能。除了功能性以外,更重要的则是这些装置间彼此的兼容使用性,像是透过手机作为遥控器,是否能够没有死角地顺利的遥控电视本体便是一例。
由于相较于市售一般的独立产品,Google TV具有高度分工的特性,如何确认这些不同的装置间能够完整正确的兼容运作便成为硬件厂商的一大挑战。
强强联合的战略格局喜忧参半
显然,谷歌没有走微软的老路。虽说谷歌的综合实力并不输给微软,但是在GoogleTV项目上,谷歌还是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彻底摒弃了当年微软在“维纳斯”项目中所采用的一家独大的运营思路,笼络了阵容强大的合作伙伴。Sony、Adobe、Logitech、Intel、DishNetwork、BestBuy,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中国用户可能对DishNetwork比较陌生,它是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网络,为1400多万卫星电视用户(截至2009年12月10日)提供最物有所值的高水平节目和技术,包括全美价格最低的全数字节目。除了数百个影音频道外,还有数量最多的高清频道、最多的国际频道、最新的互动电视应用,以及屡获奖项的高清体验和DVR技术,包括1080p视频点播和ViP722HDDVR。谷歌布下了这样一个强强联合的战略格局,从操作系统到硬件生产,从视频算法到主芯片,从电视网络到营销网络,品牌大鳄齐聚一堂摩拳擦掌,准备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大干一场。这样的策划真的天衣无缝吗?优势很突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专业厂商做专业的事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GoogleTV以较高的产品成熟度推向市场。然而劣势也很明显:厂商众多意味着风险几率加大,不管是谁,提前退出或临阵倒戈都会影响全局。看来对于谷歌而言,在GoogleTV形成气候之前,确保合作团队的稳定和谐是头等大事。
谷歌手机已成前车之鉴。谷歌推出Android的G1、G2和G3型号手机后,其代工厂商HTC不久就发布了HTC品牌的G1、G2和G3手机,除了按键形状略有差异外,其余几乎和谷歌手机一模一样。可以想见的是:HTC发布自有品牌的Android手机必然是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的。虽未见到说明此事的相关资料,但如果是谷歌提前授权或者默许,那么就和苹果iPhone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苹果公司一直牢牢掌控着iPhone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平台,绝不允许其他品牌效仿生产。历史表明:苹果公司在消费品电子市场的经验要远远超过谷歌,谷歌不太重视硬件本身的品牌价值,而仅把着力点放在软件操作系统上。这种风格倒是符合谷歌强调创新的企业文化,不愿被硬件束缚手脚。但是未来发展的效果如何,则必须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如果在GoogleTV项目中,谷歌仍走手机老路,也许不久我们就会看到与之类似的SonyTV、LogitechTV等网络电视产品的出现。当然,我们并不期待这种团队内品牌竞争的情况发生,在GoogleTV的襁褓阶段,它需要一个自我保护的免疫体系来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进而不断拓展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和超越用户期待。
综上所述,尽管谷歌对GoogleTV的描述比较单薄,缺乏让人震撼的新鲜科技元素,但是崭露头角的GoogleTV为我们带来了电视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愿景期待,标示着互联网电视有可能成为电视传媒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甚至发展为新、旧媒体相互融通的下一代媒体。
网络是无止境的,它带来的可能性亦如是。虽然在中国,数字电视尚未普及,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据此调整发展战略,把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电视技术相融合,更快实现“三网融合”、“三屏合一”的媒体数字化战略。从这个角度看,GoogleTV虽不成熟,但意义重大,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影音内容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便是影音内容的播放。Google TV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电视收视经验,让使用者能更容易的随时选择想要的节目、或透过Google TV专属的接口下载影音内容,但这些内容能否被完整的下载、正确的译码与实时的播放,对使用者的使用经验都至关重大。
此外,一些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像是Hulu、Youtube等的网络内容如何顺利的在Google TV上展现像电视一样的收视质量,也是必须审视的要点,毕竟回归到现实面,Google TV与其他一般电视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它收视经验上的多样化与高度弹性。
一个新产品不论其功能诉求再新颖再强大,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那么终究都只是一个幻梦而已。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质量,唯有确保质量的可靠才可以使产品发挥其最佳功效,这项产品也才具有真正的市场价值。
在Google TV正式上市之前,我们先从专业检测的角度,根据其设计架构,分析了Google TV与相关软硬件设备厂商必须注意的质量问题。可以确定的是,唯有这些串联起Google TV所有功能的测试重点都能被落实,才能完整展现其与众不同的功能、也才更能彰显Google TV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