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纳科半导体搁浅调查 一个二手设备商的"游击战"

    “我敢保证,纳科的项目绝对没有停。”7月21日,常州电子科技园二楼的临时办公室里,杨力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不远处,纳科(常州)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科)的工厂建筑工地高耸的围墙影影绰绰。围墙之内,满目荒草。

    一年半前,这里曾经热闹非凡。2004年12月18日,号称常州科技含量最高的外资企业——纳科(常州)微电子有限公司——隆重奠基。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纳米科技公司宣称,将投资7亿美金,建一座8英寸晶圆代工厂。

    这个项目,改写了常州无半导体工业的历史,因此“备受优待”,成为该市重点扶持的高科技工程。更令业界关注它的,则是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首次半导体设备和技术转让,花落纳科。

    2005年9月,纳科半导体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公司“一夜成名”。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工程,却在近日被传出“濒临倒闭”。消息传开,常州市府上下,顿时炸开了锅。

    “项目暂时搁浅”

    7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科技产业园的纳科公司所在地。时隔一年多,这块近200亩的厂房用地,因为疏于打理,已经长满荒草。没有厂房,未见设备,留守的除了一个临时搭建的“纳科晶圆项目筹备办公室”,还有两名保安。

    在保安的指引下,记者在不远处常州电子科技园二楼的临时筹备办公室,找到了杨力,纳科公司在常州仅剩的两名负责人之一。

    杨力告诉记者:“公司并没有倒闭,只是因为目前资金还不到位,项目进度暂时受到了影响。”

    根据纳科公司主页的介绍,公司是由英属维尔京群岛的纳米科技公司独资组建。项目注册资金1.6亿美元,一期投资4亿美元,全部由纳米科技公司以美元现汇和设备作价投入。

    仅从字面观察,纳米科技对纳科的投资似乎胸有成竹。不过实际情况却不太乐观。记者了解到,公司成立至今,通过政府验资报告的资产仅有3400万美金,其中设备投资2400万美元,这些设备目前位于常州海关附近的嘉速仓库,其余投资1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公司成立一年多来筹集的资金,尚不能支付注册资本。根据《外商独资企业法》,纳科必须在成立3个月内拿出15%的注册资本,其余资本金可在2年内陆续到位。3400万美元只能让纳科顺利通过15%的关卡。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去年发改委通过项目审批前,纳米科技公司董事长、纳科创始人、华人顾德仁博士还对外宣称已经成功融资1.2亿美元,但此后却未见资金流入迹象。

    杨力称,公司成立后,还和著名闪存技术厂商美国超捷半导体有限公司(长电)以及美国TL风险投资公司分别签署了注资协议。两家公司承诺向纳科注资,但“实际金额都少于承诺的数量”。

    资金窘迫直接导致了纳科半导体项目停滞。业内知情人士称,由于看到项目上马无望,之前被顾德仁重金从中芯国际“挖”来的管理和技术团队相继离去,其中包括前中芯国际晶圆1厂厂长邓觉为和他带来的工程师团队。公司成立之初,邓觉为的职务是总经理。而另一名副总李敏达,此时也离开公司不见踪影。

    <中大RONG>董事长是卖二手设备的?

    纳科的现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一位半导体行业的资深人士接受采访时称,纳科今日窘境的形成,与半导体代工行业“特殊情况”不无关系。

    这种“特殊情况”,是指半导体行业对资金的庞大需求。由于设备昂贵、运营成本高昂,建立一座8英寸芯片代工厂至少需要10亿美元的投入,这对经营者的自有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该人士对纳科创始人顾德仁的背景提出了质疑。记者尝试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不过关于顾德仁的资料寥寥。除了有资料显示顾德仁有过英特尔工作背景,曾为美国华智创始人——这家公司1991年被台湾茂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没有更多资料介绍。

    知情人士称,顾德仁“其实就是卖二手半导体设备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半导体业刚起步,顾将国外的二手半导体设备转卖到中国,曾收获颇丰。就是在此过程中,顾与多家半导体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英特尔同意向纳科转让8英寸设备和技术,都是顾的功劳。而纳科与江苏新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H.600584,以下简称长电科技)的合作,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长电科技是国内著名的封装测试企业。传说顾曾向其提供过设备。

    “你觉得一个贩卖二手设备的人有能力做晶圆代工厂吗?”该人士反问说。

    而另一种担心,则指向了常州市政府。在纳科“倒闭”传闻传出后,有报道称,目前半导体行业机会主义盛行,不少地方政府为争取高科技项目提升当地科技产业技术含量,“甘愿冒风险”。

    事实上,顾德仁的“纳科项目”本应落户在深圳。2002年双方曾就在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建造一个8英寸工厂达成协议。知情人士称这一协议也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后来,因为常州市政府“政策更优惠”,顾德仁遂弃深圳奔常州。深圳市政府曾一度懊悔不已,至今,为建造8英寸厂准备的土地还留在南山区。

    此事得到了杨力的证实,他承认和深圳市政府有过接触,但表示“并不知详情”。

    “机会主义说”受到了常州市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驳斥。他表示,半导体行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扶持的产业,常州市政府依法行使服务功能,包括为国家鼓励类项目提供产业优惠政策,以及企业前期审批工作,希望借此机会带动常州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我们并不直接投资。”该人士说,常州市政府允诺为纳科提供相应土地和厂房,这些固定资产将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租”给纳科,但前提条件是纳科的注册资本必须到位。目前纳科注册资本不到位,因此政府并没有建厂房,也没有授予纳科土地使用权证。“政府对SST项目的投入也是非常谨慎的。”

    火线融资

    “在法律范围内,我们会继续等待纳科的融资,希望资金能够按时到位。”上述高新区管委会人士说,最近,身在香港的顾德仁还与政府联系,表示正与国外的基金接触。

    不过,纳科的时间已经不多。按照规定,纳科的资金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到位。否则,等待顾德仁的将是常州市政府的“有所行动”。

    然而,业内更担心的是,即便纳科前期注册资本到位,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公司,是否能够真正撑起8英寸代工厂的“一片天”?

    台积电一位不愿具姓名的人士说,资金的压力不言而喻,就技术而言也存在困难。该人士指出,英特尔转让给纳科的0.35微米、0.25微米技术,主要是指闪存技术,如果要进行代工,需要对此工艺进行调整,但是技术难度很高。此外,很多代工厂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0.19微米、0.13微米的技术生产,“纳科的技术没有优势”。

    “技术先进并不意味着市场也有优势。”高新区上述负责人说,在上马纳科项目前,常州市有关领导曾亲自带队多次到美国英特尔公司考察。而发改委也聘请了专家组对纳科的技术、设备等是否有保障反复作出论证。最终的结论是,8英寸芯片产品是目前国内主流市场,12英寸芯片市场不在中国,纳科有市场潜力,存在实现盈利的可能。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芯片进口额为600亿美金,是当年石油进口额的1.3倍,2005年,这一数字迅速攀升至788亿美金。预计未来五年,半导体需求消费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90%的芯片都要依赖进口,不少中低端芯片我们自己都可以生产。”高新区人士说,纳科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在纳科工厂所在的电子科技园,“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江苏(常州)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的路牌高高矗立,排在首位的“纳科(常州)微电子有限公司”依然醒目。纳科能否渡过难关?纳科是否可以成长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一颗代工ST?问题的答案将在未来一一揭晓。

    采访结束之际,顾德仁托杨力给记者带来一句话,“现在还不是说的时候,等到时机成熟,我会主动来找你。”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