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国产科幻巨作《流浪地球》精彩上映。影片讲述了2075年,太阳即将膨胀毁灭,人类为寻找适宜生存和延续的新家园,试图通过“流浪地球”计划,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该作通过恢弘的制作、逼真的特效、温情的故事以及应时应情的“回家”主题,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截至目前,《流浪地球》已经突破30亿大关,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一跃成为春节档领跑,以黑马之姿开创了国产科幻片的新时代。经不住“中国式科幻”和巨大口碑的诱惑,笔者也于日前将该剧刷了一遍,在深深感受到其中关于科幻、亲情、家园、希望等元素探讨的同时,中国式的“硬科幻”也带给笔者强烈的震撼与思考!
那么,在《流浪地球》中究竟有哪些引领未来、令人神往的“黑科技”呢?
人工智能“moss”
和众多好莱坞科幻大片一样,《流浪地球》中也无不例外的存在着超级人工智能,它的名字叫做“moss”。
影片中,moss是协助“领航者”空间站运行的超级计算机,能通过强大的智能和算力,来分析和应对空间站遭遇的各种状况,保障人类在太空中的绝对安全。它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数据储备,能够对空间站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分析,还能随时随地联系空地人员,并且拥有永恒的生命。
其实,moss就是当前人工智能助手的升级版。现实生活中,从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到智能家电,人工智能助手虽然已经随处可见,但要达到“moss”级别的智能程度还需要不少时间,尤其在人机交流和自主情感意识等方面,更是反映出了两者的巨大差距。
当然,影片也并非单纯展示出了未来人工智能的强大,同样也对智能觉醒后的人机关系进行了一定探讨。片中“moss”曾一度被认为叛逃,虽然后来被证明是遵令而行,但也反映出智能觉醒后,人类遭受到的生存威胁也在不断加剧,未来人机关系还需谨慎思考、妥善处理。
救援无人机
除了超级智能大脑“moss”之外,影片中的一架小型无人机也格外引人注目。在主角一行人从冰封中的上海市突围之时,该无人机发挥出了显著作用,通过从空中进行观察、扫描和分析,为众人找到了一条求生之路,堪称逆境翻盘的神器。
不过,说到影片中的无人机,其实也和当前现实中的差别不大。目前,无人机在国内外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单单是救援场景,其在运输、测绘、农业、军事、影视娱乐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价值。
此外,当前无人机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购买价格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亲民,行业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实中真正到2075年,可能无人机的发展会比影片中展现出来的效果更好。而在此之前,对于无人机“黑飞、扰航、伤人”等问题的解决,依然是眼下发展的首要任务。
外骨骼机器人
相比于“moss”和无人机,影片中外骨骼机器人的出场可能会被不少人忽略,因为它与宇航服合二为一之后,确实不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在“上海爬电梯”和“人力推撞针”等桥段中,依然展现出了外骨骼机械战衣的强大。
在上述两个场景中,外骨骼战衣先是通过手指强化,让主角众人能够徒手爬电梯,之后又通过全身强化,实现了人海战术的撞针推动,可以说外骨骼对于人体机能的增强作用,通过该影片一览无遗。
但在电影中,救援队穿戴的外骨骼管线都是暴露在外的,这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民用领域应用也不太方便,这样的设定可能是会影响其推广的。因此正常来说,未来的外骨骼不会如此繁琐,而是会更偏向于“钢铁侠”战衣那样的简约、轻便。
当然,现实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可探索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医疗、救援和军事领域,商用化应用还未全面开启。为加速技术的进一步落地,去年国内外已经有企业将外骨骼用于工人身上,减缓作业压力的同时增强作业安全,这有望成为外骨骼走向商用的一次机会。
新能源电动卡车
在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一辆辆运输大卡车了。
笔者观影时认为它只是简单的军用大卡车,比一般的卡车大点、耐寒点、抗撞点、速度快点,经过影后科普才知道,原来这些卡车都是靠新能源电动驱动的。据了解,该新能源电动卡车还搭载了智能化的AI系统,通过深度学习以及AI算法专业能力,可以全面监测汽车的行驶状况、城市道路状况,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
这样一辆卡车现实中肯定是没有的,但分开来的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当前已经在研发试验,不过与影片中的差距还有很大的。而说到此处,现实中已经涉足的无人驾驶技术,影片中却丝毫未提及,在让人略感失望的同时也不免感到疑惑,究竟是为什么未来的卡车没有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呢?
结合当前无人驾驶技术的困难和弊端来看,也许是50多年后依然没有找到百分百保证行驶安全的办法吧!要不然为啥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一再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