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讯 日前,奇虎360分析员米晓彬在博客撰文称,未来(2013-2014年之后)的IT业将是一个以低价博量的时代。
作者认为,苹果用一系列视网膜产品,宣称他们已经进入了视网膜高清时代。当下的IT产品的分辨率正在或者已经超越人眼接受信息的极限,在此之上再提高显示像素和分辨率,对于个人用户而言都毫无意义。
而后视网膜时代的IT业将何去何从?米晓彬称那将是一个以低价博量的时代。
当芯片价格降低到白菜价的时候,以PC标志的IT业已经不复存在,IT或许该无处不在——在你的眼镜里、在冰箱里、在洗衣机里、或者在大门里。
我相信,那是IT业开始就此走下坡路:IT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但人们总是提不起兴趣,人们不再愿意或者觉得没必要更新自己的PC和手机,不会再有iPhone4上市的狂欢。
以下是博客全文:
蓝光画质
IT业的历史,是一段不断被切割和细化的历史。
IT业知名的“摩尔定律”的第一描述便是: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CPU制程(制造工艺)从80年底微米级, 90年代已经不到一个微米, 95年以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90纳米一直发展到45纳米和30纳米。
运送信息的管道因处理能力而不断拓宽,处理器与操作系统也不断升级。从最早的8位系统到16位、32位,到64位。互联网也由当年的56K猫,进化到现在动辄十兆的光纤宽带,十年前的羊肠小道,正在变身为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
当然,最明显当初人眼每天都接触的——屏幕。十年前,17寸1024*768的液晶显示器可以卖到数千元,算是奢侈品;而现在分辨率达1920*1080的24寸全高清显示器仅千元左右,已经是台式电脑的标配,这在十年前几乎不可想象。
1920*1080的分辨率是由上百家电视业与媒体巨头共同制定的蓝光格式的分辨率。
据说,传统的DVD技术采用波长为650nm 的红色激光和数字光圈为0.6的聚焦显示屏,盘片厚度 0.6mm;而蓝光技术采用波长为 405nm 的蓝紫色激光,通过广角镜头上比率为0.85的数字光圈, 极大提升了存储容量。一张蓝光盘的存储量为25G是4.6GDVD盘的六倍,画质达到1920*1080。
当人们使用比红光更精细的蓝色激光技术刻录光盘,获得获得了更细腻的蓝光画质。
苹果的后蓝光时代和的视网膜年
蓝光是个人和民用领域最先进的大容量光碟格式(影院iMax大约四倍于蓝光格式),所以消费领域的华硕格式一般也以1920*1080为极限,而硬件企业往往也会考虑到蓝光格式的分辨率,将显示器、显卡的最高分辨率最高设置为1920*1080。
而在最近两年,我们发现随着电脑硬件的发展,1920*1080的蓝光分辨率正在被跨越。从电脑到电视,甚至从平板到手机,蓝光标准正在OUT中,而主流的IT设备正在进入后蓝光时代——视网膜时代。
2010年6月8日,乔布斯向全球发布了iPhone4,这款3.5寸的手机,却拥有960*640的显示像素,其分辨率更是达到了326像素/英寸——被苹果称之为“视网膜屏”。这款手机的分辨率接近720P的高清电视,一上市便大受欢迎。
当然,iPhone4的显示像素与蓝光格式还有相当差距,但在2012年,苹果的多款视网膜产品,让我们不得不把这一年定义为苹果的视网膜年:
2012年3月8日,苹果发布的第三代ipad,the New ipad的分辨率达到了2048*1536,是苹果第一款视网膜级的平板电脑,其显示像素超越蓝光高清格式近50%;三个月后的WWDC 2012,苹果发布的MacBook PRO笔记本分辨率也达到视网膜级,显示像素高达2880*1800,超过蓝光高清160%;
苹果最近的发布会是10月24日的新品发布会。会上,除了第四代ipad延续视网膜屏,苹果还发布了13寸的视网膜笔记本,Macbook Pro 分辨率达到2560*1600,显示像素是蓝光格式的两倍;而iMac一体机中也提供了27寸视频,2560*1440的显示像素,同样远超蓝光格式。
苹果将视网膜进行到底?!
苹果的视网膜设备还有多少?我想,未来从手机到电视,苹果不会止步。iPadmini的分辨率还是1024*768,相信在随后的两代产品中,将很快升级到iPhone4一样的视网膜屏,果粉们都清楚,这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苹果电视的分辨率,也绝不止步于现有的蓝光格式,按照现有产品的演进速度估算,苹果也许会再蓝光基础上玩个double,推出3840*2160的接近iMax影院级别的电视。这个画面也可以才能算是视网膜级的,而这个像素也有可能是苹果台式机显示屏的终极配置。
笔者相信,苹果将会在两年内完成全系列产品的视网膜化,全部超越蓝光视频格式标准。
蓝光画质1080P手机
iPhone系列的显示像素并没有像谷歌系的手机,分辨率在与日俱增。最近几款蓝光级的手机,就让人大开眼界。
HTC推出Droid DNA设备,像素密度达到了440ppi分辨率达到1920*1080,OPPOFind的五寸大屏手机和中兴的Nubia、图像的 F240K,三星的盖世新品,都被传采用1920*1080的高清像素,分辨率早已超越苹果的326视网膜分辨率,奔440而去。
看来,大屏1080p的高清屏手机是2013的重头戏。
IT业后蓝光时代
蓝光高清,原本是为电影和电视机制定的标准,现在已经不再局限在电视领域。在苹果和手机先驱企业的努力之下,所有IT产品超越蓝光高清已经不再是梦想,既然连五寸的手机这么袖珍设备,都能实现蓝光全高清,那笔记本、台式机和平板,还有什么理由说不能呢?!
苹果,用一系列视网膜产品,向蓝光格式说再见,他们已经进入了视网膜高清时代。但苹果的IT同行们做得似乎还远远不够:
微软推出的Surface win8 rt版的分辨率1366*768,而win8的X86版本最高分辨率是1920*1080,索尼、戴尔、联想、镜头的平板或者超级本的最高分辨率还是1920*1080。看来,微软和他们的合作伙伴一直把蓝光高清作为其极限目标,而苹果却早已将其超越了。
后蓝光时代=IT业停滞期?
无论是当年百余家企业制定的蓝光格式,还是后来苹果提出的视网膜屏,都并非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据说,人的视野有120度,但人眼视网膜上的LG,只有中心部分能分辨清楚,这叫分辨视域,约15度。从十几度到30度之间则称为有效视域,看清物体的存在和动作,但分辨能力已经下降了。超过水平方向视野角30度的周边部分称为诱导视野,俗称眼睛的余光。
人眼分辨率是1’(六十分之度),15度是分辨视域,一个正好落入人眼分辨视域范围内的图像刚好就是DVD高清的分辨率,而落入有效视域的图像与1920*1080的蓝光分辨率大体吻合。
同样,苹果提出的视网膜屏,也是考虑的人眼的1’的分辨率,像素之间的距离已经远远小于人眼的分辨率(苹果的视网膜屏分辨率分别是 手机326、平板264、笔记本220,均<
视网膜屏和蓝光级视频说明,当下的IT产品的分辨率正在或者已经超越人眼接受信息的极限,在此之上再提高显示像素和分辨率,对于个人用户而言都毫无意义——视网膜屏和蓝光分辨率是IT业的边界,上限和天花板,不可能也没必要逾越。
后蓝光时代的IT业未来
后蓝光时代和后视网膜时代将是IT业发展陷入了停滞期,IT业的产品几乎被开发殆尽,IT企业只能依靠不断压低价格,增加销量来维持企业的营收和利润。这并非空穴来风,也许五年后的IT硬件业将面临更尴尬的境遇。其实,从最近惠普、戴尔甚至苹果公司的股价和财报来看,这种尴尬正在慢慢接近。
如何硬件后蓝光时代的IT业?后视网膜时代的IT业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
1 进入企业市场。为企业客户提供软硬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但能卖出硬件,还能获得不菲的收入,而且从以硬件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和更忠诚的客户。惠普和戴尔,已经开始谋划企业市场,惠普天价收购Autonomy,也是想在企业市场有所作为。
2 进入细分和垂直市场。电脑并非只为工作,只为娱乐,可以面向更细分的人群,如女性电脑、老人电脑、儿童电脑、学习电脑,每个人并非只有一台电脑,可以有多台可以互联互通的电脑将是IT企业的新机遇。我想,苹果的iPad可以拿出来做个榜样。
3 进入家庭市场。微软早年砸下重金狂推xbox360,终于成为电视游戏三强之一,现在更值得效仿。苹果电视2013年上市应该没有太多悬念,在中国,各大电视企业打出的智能电视牌,无非是想把电视变成客厅里的第二台电脑而已,这对于众多IT企业,无疑是个机遇。
总结:
我对后蓝光时代,或者后视网膜时代的IT业非常担忧。
因为蓝光格式和视网膜屏本身就是人眼的极限,超越人的生理极限的任何指标提升都是徒劳无益。就好比,一个人一餐只能吃两个馒头,你偏偏喂十个馒头,剩下八个馒头必然是浪费的。这就好比,那些非要设计1920*1080的440dpi的手机商们,他们不会知道,这些手机屏幕至少有1/3像素是浪费的。
后蓝光时代,将是一个以低价博量的时代。我想,这个时间应该开始于2013-2014年,当苹果实现全线产品视网膜化,将标志这一时代的来临。我相信,那是IT业开始就此走下坡路:IT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但人们总是提不起兴趣,人们不再愿意或者觉得没必要更新自己的PC和手机,不会再有iPhone4上市的狂欢
当芯片价格降低到白菜价的时候,以PC标志的IT业已经不复存在,IT或许该无处不在——在你的眼镜里、在冰箱里、在洗衣机里、或者再大门里。能够替代IT的下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应该是一个高智能的、高度交互的、能帮助人们干活儿的机器人。
所有IT企业都在有意或者无意积累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微软的Kinect和任天堂的Wii,是对动作的识别;苹果siri和谷歌voice是对声音的识别;搜索引擎在进行人工智能的知识积累。或许是微软、苹果或者谷歌中的一个企业,成为这些领域的集大成者,一个善解人意的机器人时代离我们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