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太阳能电池需创新"发展模式" 产业化或提速

    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

    在打破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同时,“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并有望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也有望提速。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长。国际太阳能产业界预计,未来3-5年该市场会迎来爆发性增长。中国在2007年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4。

    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进军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正泰去年的太阳能电池销量是100兆瓦,今年一开年订单就超过了500兆瓦,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不过,“制造大国”尚非“制造强国”。这在被视为“第二代技术”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这类电池是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基板上沉积很薄的光电材料而制成,它在弱光条件下仍可发电,既可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也可制成柔性及半透明电池,实现真正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此外,该电池还可大幅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具备显著降低原料和制造成本的潜力,近年来逐渐成为光伏产业的热点。

    但是,在高端的非晶微晶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我国企业的生产装备一度依赖进口。关键的生产设备PECVD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一台设备进口动辄数千万美元,长期以来一直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垄断。

 

    目前,生产设备制造成本占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的七成左右,这导致电力上网价格比传统电价高出一大截,其产业化瓶颈十分明显。

    南存辉说,新能源是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前景广阔,但关键是光伏上网发电价格能否与传统电价持平。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工作高度重视,早在七五期间,非晶硅半导体的研究工作已经列入国家重大课题;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把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等方面。2003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制定出未来5年太阳能资源开发计划,发改委"光明工程"将筹资100亿元用于推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计划到2015年全国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到300兆瓦。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从军事领域、航天领域进入工业、商业、农业、 通信、家用电器以及公用设施等部门,尤其可以分散地在边远地区、高山、沙漠、海岛和农村使用,以节省造价很贵的输电线路。但是在目前阶段,它的成本还很高,发出1kW电需要投资上万美元,因此大规模使用仍然受到经济上的限制。

    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的改进以及新的光—电转换装置的发明,各国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再生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太阳能电池仍将是利用太阳辐射能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为人类未来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开辟广阔的前景。

    需创新“发展模式”

    2010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决定》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7个重点推进的产业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产业规模太小,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发展模式的落后。进入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之后,必须特别关注创新能力的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套用过去的发展模式来抓今天的新兴产业。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环节延伸,我们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他说。

    南存辉表示,理想能源能够“先声夺人”,原因可归结为多方面,比如拥有一流的创新、创业团队,实行政策性资金、民间资本和“知识资本”全面结合,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应用等。他说,新兴战略性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一旦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便能取得“跨越式增长”。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鼓励更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消除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