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多晶硅企业积极寻找破解"困局"的出路

    我国多晶硅产业的蓬勃兴起得益于全球光伏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多晶硅产业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时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狂飙到4000吨以上。到2009年底,我国多晶硅已建成项目的设计总产能为4.4万吨,在建项目的设计产能为6.8万吨,合计约11.2万吨。

    我国多晶硅供应缺口巨大,大量的多晶硅原料需要依赖进口。由于受到政策、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诸多瓶颈约束,面对国内多晶硅稀缺的现状,国内多晶硅企业却大多处于“看着眼前巨大的市场蛋糕却无权分享”的状态。随着光伏产业发展的步伐加速,国内光伏企业对多晶硅的生产需求更加紧迫,多晶硅企业也正在积极寻找破解“困局”的出路。

    长单解决供需矛盾

    近期,多晶硅现货价格不断攀升,光伏下游企业被动接受,最终将导致组件成本大幅提高,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悖于光伏价格下降与光伏产品得以普及的整体发展趋势。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在1.6万吨左右,需求在2.3万吨左右;预计今年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将实现翻番增长,达到3.5万吨左右,但是今年的国内需求却已经达到5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但在国内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之际,国际上多晶硅价格却相对稳定沉寂。

    中国光伏联盟相关人士在接收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在引导多晶硅市场规范的同时,不妨吸收国际公司的通行做法。他说:“当前,国际主要多晶硅厂家为了长期战略合作需要,主要以长期订单为主。这主要由于国外多晶硅企业产量较高,长期订单有利于量产调度,降低库存压力;其次是欧美国家电池片制造厂由于制造成本高,纷纷将制造业务向亚洲地区迁移或以代工方式生产,使得本国对多晶硅现货市场需求下降;另外,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急需通过长期订单稳定来料供应。我国有些多晶硅企业由于投产不久,产量规模不大,尚未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现货居多,价格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长期订单则多是定期更新,在目前多晶硅市场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长期订单的低价优势较为明显。”

    该人士还提到,我国政策也应该给多晶硅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他说:“在目前我国电池组件大量依赖出口的情况下,将无法对进口多晶硅进行提收关税以平抑价差,因此需政府对多晶硅行业适当引导,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多晶硅产品竞争力。”

    多因素制约行业发展

    2010年,在经历了2006—2007年的高峰和2008—2009年的低谷之后,我国多晶硅太阳能产业正在迎来第二春。200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达20357吨,销售收入近90亿元,多晶硅行业景气指数上升、企业信心渐恢复。2010年随着海外市场强势复苏,多晶硅进入新一轮投产热,传统业内公司及新进公司纷纷上马投产项目。多晶硅价格重拾回升态势,截止目前已经突破100美元公斤。由于2010年整个光伏行业的复苏,其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品如太阳能电池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当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轮快速发展期,许多国内光伏企业宣布扩大其多晶硅业务的产能,但是限制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李胜茂表示,首先,多晶硅的一些关键生产设备还需要大量进口,极大地推高了多晶硅行业的生产成本,这也是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目前真正掌握改良西门子法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并不多,能够实现闭环式清洁生产的企业则更少。此外,相关部门的多晶硅产业发展规划比较模糊。业界与政府在关于国内多晶硅行业产能是否出现过剩的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多晶硅行业一直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

    从产业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两极分化趋势明显,行业标准呼之欲出,行业整合迫在眉睫。高纯多晶硅是电子工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基础原料,未来短期内还不可能有其他材料能够替代硅材料而成为电子和光伏产业主要原材料。据CMIC分析2012-2014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保持20%-25%的增速,技术方面,短期内市场仍以晶硅技术为主导。CMIC专家预计2010-2014年多晶硅供应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2014年将达到29万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