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工作的湿式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萌芽阶段。
根据欧洲联盟的报告,欧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仅德国2009年新装置的容量就占了1/2,不过近年来崛起的大陆和台湾制造商,加起来的产能已达全球一半。
根据欧盟执委会联合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2010年太阳能电池现况报告”指出,全球太阳能电池在2009年的产能有11.5GW(10亿瓦特),较2008年成长56%,过去这5年产量增加最快的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加起来已占全球的一半,其中台湾仅次大陆,成为第二大太阳能电池制造产地。
至于德国,由于第4季需求大增,全年新增加的太阳能发电容量有3.8GW,约占全球的1/2。
尽管主要的销售市场在欧洲,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重镇已经转移到亚洲;大陆、台湾、德国和日本是排名前四的太阳能电池制造产地。
此外,报告还预测,由于大陆和台湾的快速崛起,以及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新厂商的加入,欧商的市占率还会持续下滑。
据悉,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球新装置的太阳能发电容量为7.4GW,其中欧盟就占了5.8GW。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现状
我国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工作高度重视,早在七五期间,非晶硅半导体的研究工作已经列入国家重大课题;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把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等方面。2003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制定出未来5年太阳能资源开发计划,发改委"光明工程"将筹资100亿元用于推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计划到2015年全国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到300兆瓦。
目前,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从军事领域、航天领域进入工业、商业、农业、 通信、家用电器以及公用设施等部门,尤其可以分散地在边远地区、高山、沙漠、海岛和农村使用,以节省造价很贵的输电线路。但是在目前阶段,它的成本还很高,发出1kW电需要投资上万美元,因此大规模使用仍然受到经济上的限制。
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的改进以及新的光—电转换装置的发明,各国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再生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太阳能电池仍将是利用太阳辐射能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为人类未来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开辟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