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华虹重组拼抢排头兵:半导体业国家队浮出水面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的整合浪潮下,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虹集团)正在完成行业定位的转身。

  近日,华虹集团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600171,以下简称上海贝岭)在一份提示性公告中称,华虹集团通过分立方式进行重组,华虹集团持有的上海贝岭27.8%的股份全部变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持有。而在此之前,早已传出华虹集团旗下的华虹半导体正与另一家产业巨头宏力NEC着手整合事宜。至此,拥有十多家子公司、号称集成电路(IC)芯片 “国家队”领头羊的华虹集团大规模重组的图景已逐渐浮出水面。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华虹集团重组的基本思路是将芯片“设计”与“代工”这两块业务分割开来。其中,包括上海贝岭等在内的设计业务由华虹集团现有大股东中国电子接手;而芯片代工业务则以华虹NEC为主,并与宏力半导体合作,组建一家专注于代工的新公司。

  华虹集团相关部门向本报表示,尚未得到集团方面重组事宜的确切通知,不便向记者透露有关信息。而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李珂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华虹NEC与宏力半导体就整合问题,已经酝酿、商谈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因为涉及到股权等复杂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华虹是国内最大的国有芯片制造商,可谓是‘国家队’代表。由前一段时间国家出台的支持产业升级换代尤其是扶持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政策来看,华虹主营业务将转向芯片‘制造’的方向已经日渐明确。”李珂告诉记者,华虹集团现有的产业结构是设计与代工并重,但按照国际惯例,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应是独立发展、分工明确的,忌讳一个厂家既研发产品又做代工,否则会影响代工合作伙伴的实际利益。

  也就是说,华虹集团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从业务“分散”向“集中”过渡,才能保证其行业竞争力。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芯国际、苏州和舰、华虹NEC、宏力、先进半导体被称为是业内“五虎将”,如果此次华虹能够顺利重组,将是国内芯片产业做强做大的一个契机。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务院刚刚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指出“依托骨干企业重点项目,提升工艺水平,实现先进12英寸生产线规模化生产”,但是,作为“骨干企业”的华虹本身却没有12英寸厂房,而宏力原有的12英寸厂房和生产线可为新公司所用。同时,上海贝岭由于生产线少且陈旧,对未来专注于芯片生产的华虹难以起到重要作用,被中国电子整合后反倒可以发挥其设计业务的所长。

  另外,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促使华虹集团不得不考虑通过重组壮大力量。有报道称,业内在选择本土代工厂商的顺序一般是中芯国际、苏州和舰、华虹NEC和无锡华润。与中芯国际相比,华虹NEC在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而芯片代工业素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竞争法则,对于华虹来说,与宏力的联手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ZFA点评:

    目前国内芯片产业还是偏弱,资金优势也不具备,与国际水平有五到十年的差距。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IC厂商就有四五十家,而美国只有一二十家,但国内一年的生产价值还不及美国厂商一个月的产出,国内企业小而分散的现状一直是该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所以,华虹重组以明确主营业务,正是其做强做大必要的铺路石。在华虹集团重组后,内需市场将应成为其最重视的部分,国家在3G、家电下乡上的推广力度,都会带动芯片产业的庞大需求,还有公交卡、身份证等各类市场的需求也很可观。国家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将成为华虹集团重组及重组后最重要的推动力。


                                                                  中发网记者子鸿摘自网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