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C人民V年度经济人物的候选者都是响当当的角色: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海信董事长周厚健、伊利总裁潘刚、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奇瑞老总尹同耀……最终,年轻的邓中翰力压群雄获得这一殊荣。
其实,邓中翰的辉煌在2005年初就开始了:3月28日,中国政府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星微电子公司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的亲自为邓中翰颁奖;5月,邓中翰又接连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1月16日,中星微敲响纳斯达克上市的钟声……对多数企业来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是“风光”的开始,甚至是企业运营的巅峰之作,中星微则不然,其在上市前后的荣耀远非资本市场所能给予。
邓中翰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大四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23岁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29岁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学位的学生。这样出类拔萃的经历无疑强化了邓中翰攀登科学顶峰的自信,同时,理工科加经济学的背景注定了他不会只甘于为外企打工。所以从伯克利毕业后,邓中翰仅在Sun和IBM稍作停留就回到了硅谷自行创业并颇有成绩。
此时,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找到了邓中翰,希望他投身中国芯片业的振兴。1998年,信产部曲维枝副部长到美国硅谷考察时,也特意递出了同样的橄榄枝。经过慎重思考,邓中翰接受了周老和曲部长代表国家发出的的邀约,准备回国开展数字多媒体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同时,邓中翰开始网罗核心人才:在贝尔实验室从事芯片研究的张辉、有英特尔和惠普工作经历的斯坦福博士杨晓东和参与过国家级项目的金兆玮。1999年10月,邓中翰团队受国务院邀请参加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其间,邓中翰为李岚清等央负责科技工作的领导讲述了硅谷及国际IT业界的现状和前景并与相关各方达成了硅谷风险投资模式的合作最终方案:信产部电子发展基金以1000万元新星币的风险投资作为启动资金,邓中翰等四人以知识产权折股35%。1999年10月中旬,邓中翰率众在中关村成立中星微电子公司,从而正式启动星光中国芯工程。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战略目标是以数字多媒体芯片为突破口,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开发、设计及产业化工作,力争第一个将“中国芯”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工作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以及发展国际化产业三个方面。
2001年3月11日,“星光一号”研发成功,宣布了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的诞生。当年9月,用于PC摄像头的多媒体芯片批量投产。至今,已累计出口超过3000万枚,占领相关市场60%的份额,罗技、创新科技、索尼、斯普伦特等国际主流厂商已成为中星微的主要客户。
中星微是海归创业的典范。它在国有资本扶持、优惠政策助推、国际风险投资及海外资本市场接力配合下,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技、工、贸结合的新路,成为中国高科技乃至整个前沿经济领域中闪亮的一颗新星。
点评: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邓中翰是幸运的,在信息时代“落后就要挨打”的铮铮铁理下,他将自己的才智、人生与国家民族的需要完美地结合起来。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我国火箭、导弹蓝图由此着笔。今天,安排邓中翰归国、启动星光芯片工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与其他的纳斯达克新贵不同,邓中翰的成功与发改委、信产部、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市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虽然得到政策多方扶持,但与那些靠在政府身上一事无成的科研机构相比中星微无疑要争气得多。难怪它成为开放中国的冉冉新星,虽是人造但的确很美。
成功五大秘笈
关于成功,中星微自己归纳的原因有:市场渗透率高、产品性能优越、研发设计能力突出、销售流程执行得力及规模效益。客观讲,上述几点都正确,但终归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回头细看,中星微成功应归于五大秘笈。
秘籍一:避实就虚。产品研发上不与英特尔、图像M这些巨头正面交锋,另辟蹊径。2000年问世的英特尔奔腾四处理器仅拥有4200万个晶体管和0.18 微米的电路线,到2005年2月的奔腾Ⅳ600处理器就集成了1.69亿个晶体管!研发进步之快,投入之大令人乍舌。在这个巨人博弈的正面战场,即便我们举全国之力可能都无法拿“入场券”,清醒的中星微更不会去硬碰硬。而同时,随着计算机摄像头、拍照手机流行而新兴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市场则是巨人“照顾”不到的另外一方“小虾混战”的乐土。邓中翰团队选择该细分市场为战略方向是相当高明的决策。
秘籍二:避重就轻。中星微在招股章程中多次强调“我们是无工厂的AD公司”。以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只做芯片设计是中星微一贯战略。芯片技术可以分为设计和制造两块,前者是指芯片的研发设计,后者指制造工艺与技术。目前,可造芯的核心技术仅为个别巨头掌握,建设一条生产线投资就动辄十几亿美金,要胜任此项中星微明显孱弱。同时,由于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类产品芯片升级换代需求旺盛,只要在芯片设计技术上得力,有几个天才博士就可以开工,投资小见效快。权衡利弊,星微的决策绝对顺理成章。
秘籍三:独特的“政府间接风险投资”,套用硅谷模式。过去政府将研究经费直接注入“大院、大所”和国有骨干企业,在高精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模式只重产出不计成本,也没人认真去搞研发成果的推广(或者有些所谓成果根本无法推广)。芯片是高度商业化的产业,以造原子弹的模式难以取得国家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要求当代的钱学森们“无私奉献”情理不合。相关政府部门大胆尝试以风险投资形式入股,以硅谷模式吸引海外精英归国创业,中星微有幸成为这个创新模式的试验田。
秘籍四:人才战略。中星微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而人才是研发的决定性因素。从成立至今中星微的人才结构一直保持着10% 的“硅谷人”为团队核心。他们毕业于世界名校,或多或少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相当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阅历;同时,中星微60%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提倡研发领先的“10%“硅谷人”+60%研发人”的人才模式保证了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星微还在美国加州设立专事研发的全资子公司Viewtel Corporation,通过这根插在硅谷的管子,源源不断地吸取最新智力成果。
秘籍五:政府大力扶持。作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星微享受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方面的税收优惠。如果说这些是其他高科技公司也能得到的,那么中星微在研发方面得到的资助则显得不同寻常。2004年中星微研发费用629万美元,而补贴收入达590万美元相当于研发费用的94%;2005年上半年,中星微获得90万美元补贴,真正从口袋中拿出来做研发的资金仅占收入的2.9%。
“万事开头难”,尽管得到各方面支持,中星微的创业仍然充满艰辛。头两年公司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一无产品二无收入,省吃俭用地熬了两年。2001年3月“星光一号”研发成功,胜利在望之际公司账上只有100万元,四位创始人以个人抵押的方式取得了3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有了这笔救命钱,中星微实现了PC摄像头多媒体芯片的批量投产
中星微历年业绩摘要(单位:万美元)
2002 2003 2004 2005(上半年)
销售额 390.4 1660.4 5025.8 4035.6
毛利润 79.8 559.3 1785.4 1416.8
运营费用(以下三项之和): 638.8 684.4 2436.6 855.7
市场营销费用 303 334.5 629 317.6
管理费 118.1 195.3 711.8 245.3
研发费 217.7 154.6 1088.3 292.8
点评:学会在一无所有中成长
谁都知道在白纸上才能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1999年的中星微就是一张白纸,邓中翰团队避实就虚地找准了“切入点”、避重就轻地确定了业务模式、合理地配置了人才技术和政府资源。回过头来看,邓中翰在“白纸”阶段走错任何一步就没有今天的中星微了,他在一无所有中成长的智慧值得后来者学习。
在中国实现硅谷机制
中星微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两个月后注册的,是在中国实践硅谷机制的首家公司。当时,科技园区和信产部都试图探索如何以硅谷模式振兴高科技产业,“根正苗红”的邓中翰团队适逢其会。他们在美国名校打下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顶级高科技公司从事过最尖端的研发工作,手中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单单为吸引这几位人才创设一种机制绝不为过,更巧的是,财政部刚好给信产部拨了1亿元用于扶植高新技术企业。最终,信产部以创投资方式通过在海外注册公司向中星微注资1000万元“种子资金”,信产部与中星微管理团队各占公司股权比例65%与35%,双方还约定,日后进行股权融资时通过同步定向增发使管理团队持股比例不变,即只稀释政府方面的股权——到上市前信产部的1000万原始投入只占10.9%的股份。
信产部的1000万很快就花光了,紧急时刻又是政府扶了中星微一把。政府方面力荐之下,当时的加拿大创投Power Pacific投入中星微350万美元。其后,在类似的安排下中星微又进行了一轮私募。
硅谷模式的高科技企业当然要去纳斯达克,为此中星微于2004年3月开始了股权重组。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一个符合中美双方法规的上市主体——中星微国际(开曼)。根据重组协议,中星微(中国)各股东将权益转让给中星微国际。作为对价,境外股东合计获得中星微国际发出的1444万股,境内股东(法人及自然人)获得840万美元的现金作为对价。随后,境内股东以这笔资金认购中星微国际6771万股普通股。
为推进企业发展及配合重组,2004年10中星微进行了上市前的最后一轮私募:以单价1.6美元发售1522万股优先股募集2435万美元,优先股在中星微国际IPO时将1对1自动转成普通股。
最后一轮私募及重组完成后,中星微国际成为符合要求的上市主体。
2005年11月,中星微国际以单价10美元向公众出售870万美国预托凭证(代表3480万普通股)。其中77.6%为新发行,其余为旧股东套现。扣除相关上市费用后,中星微国际和旧股东分别净得6278万美元和1811万美元。
主管部门的开明守信让邓中翰团队又一次幸运。根据事先约定的反摊薄条款,在几次融资中创业团队都得到相应的股份补偿以维持35%的股比。也就是说,每次股权融资管理团队的股权都不被稀释。到IPO之前,管理层持股34.2%、信产部只占10.9%。上市后,信产部仅出1个百分点的股票就收回数倍于当初投入的现金。信产部间接持有中星微的股票按2006年5月11日股价折合人民币3.54亿元。上市后中星微1.39亿已发行普通股中,管理层和员工分别持有25.5%和20%。
中星微上市前后股权结构概览(部分股东)
姓名 IPO前持股 IPO时售股 IPO后持股
邓中翰 13,179,490 11.8% 1,300,000 1.2% 11,879,490 8.6%
杨晓东1 8,347,110 7.4% 550,000 0.5% 7,797,110 5.6%
张辉2 6,351,600 5.7% 400,000 0.4% 5,951,600 4.2%
金兆玮3 5,306,600 4.8% 370,000 0.3% 4,936,600 3.5%
其他高管4 5,032,454 4.5% — — 5,032,454 3.6%
管理层持股合计 38,217,254 34.2% 2,620,000 2.4% 35,597,254 25.5%
Infotech5(开曼) 12,180,000 10.9% 1,218,000 1.1% 10,962,000 7.9%
Power Pacific6 12,500,000 11.2% 1,250,000 1.1% 11,250,000 8.1%
HP Atlantic7 18,531,786 16.6% — — 18,531,786 13.4%
1 包括120万股期权。
2 包括160万股期权
3 包括160万股期权
4 包括228万股期权
5 政府背景
6 加拿大投资机构,注册地在毛里求斯
7 委派一名董事(共九名董事)
点评:制度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要源源不断地产生并成为生产力就需要一整套制度安排。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必须有一大批站在世界前沿原始创新的研发型企业,对硅谷高科技创业模式的借鉴十分必要。
中星微的成功决不仅限于公司创业层面,有关部门以风险投资的方式入股中星微,并委托后者执行“星光中国芯”工程。而后政府不仅以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多种方式扶持中星微,还促成后者从海外风险投资机构直接融资,在上市前重组过程中政府方面又给予积极配合。最后,中星微成功登陆纳斯克,政府套现及持有股票市值合计达原始投入的38倍!中星微模式的成功,是政府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的成功。中星微模式将成为政府扶持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蓝本。
神话背后
中星微的成功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作用无需怀疑,但盲目乐观、极度神化的苗头已经显现,似乎中国的芯片业乃至整个高科技产业“超英赶美”为期不远了。神话之美让人麻痹,摒弃神话才能还给我们理性思考。
首先,中星微的成功还远远不能与中国芯片业的成功划上等号。从产业链来看,芯片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营销等环节。中星微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企业行为是合理的,有关部门支持中星微以设计为切入点启动中国芯片业的决策也是正确。但是,设计仅仅是芯片产业链中的一环。,整个产业链还在人家手里。真正高端的芯片我们连设计也无法染指。中星微若无意改变无工厂设计公司的定位,则注定难担振兴中国芯片业大任!
其次,中星微的可持续发展受所处行业的制约。中星微致力于个人电脑和手机摄像传感器数字信息的处理。开始时,这个市场规模太小难入巨头法眼。中星微瞄准市场空白,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其后,中星微又乘胜追击,杀入手机摄像信息处理领域分得一杯羹。但据IDC预测,带摄像头个人的电脑出货量从2002年的990万台迅速升高到2004年的1800万台(占2004年个人电脑总产量的11%);另外,带影像功能的手机将从2004年的3.24亿部(占总出货量的47%)上升到2008年的7.23亿部(占总出货量的81%)。这么大的市场,PC和手机巨头再也不会给外人留下空档。中星微的机遇在于抓住时机填补了市场空白,钩到一条不小的鱼。但这条鱼吃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他还要再钩第二条、第三条,要钩更多更大的鱼。
第三,中星微的运营能力已接近极限,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以其最具竞争力的PC多媒体芯片为例:2004年出货量为1590万枚,较上一年的390万枚上升了307%,毛利率仅从33.7%上升到35.5%(提高了1.8%)。同时,中星微自己承认手机领域毛利更低。事实上,中星微的毛利率一直徘徊在35%以下,扩大规模改善效益的空间几乎不存在。相反,随着市场的成熟,中星微产品价格已开始一路下滑。2004年上半年中星微亏损818万美元,2005年同期实现利润526万美元。稍加分析可以看出扭亏归功于运营费用的大幅缩水:从1759万美元(占销售额的73%)下降到856万美元(占销售额的21%)。运营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减小是正常现象,但一般情况下绝对值还是会有所升高。
企业的利润就是销售收入减销售成本和运营费用。中星微除设计之外的产品制造、封装、测试、运输等各环节全部外包,对销售成本基本不具强力控制能力,想要改善业绩只有在运营费用上下功夫了。中星微上市当年前六个月的运营费用不到上年同期的一半,经过这番“扮靓”总算有了每股0.13美元的利润,。但是,这种运营的紧缩能否持久,“压抑”的负作用有多大。最新报告呈示,2006年一季度中星微业绩较2005年第四季度下滑33%,如果运营费用再发生报复性反弹,年报一定会很难看!邓中翰预言中星微的股价会像硅谷成功的半导体公司一样在上市之后的五年内成长20~50倍。要交出这样的答卷还需付出艰辛努力。
中星微2005上前六个月业绩与2004年同环比分析(单位:万美元)
2004上半年 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2005上半年 占销售额的百分比 比照上年同期比例应发生额 减亏额
销售额 2405 4035.6
运营费用合计 1759.4 73% 855.7 21% 2952.3 2096.6
市场营销费用 511.6 21% 245.3 6% 858.5 613.2
管理费 800.8 33% 292.8 7% 1343.7 1050.9
研发费 447 19% 317.6 8% 750.1 432.5
净利润 -818 -34% 525.7 13% -1372.6 1898.3
最后,从收入结构来看,中星微仅倒手ST传感器所占的份额就超过40%。且不说这样能给其带来多少收益,单就这个比例,中星微几乎可以被视为商贸公司了!
中星微收入结构(单位:万美元)
产品类别 2002 2003 2004 2005上
个人电脑摄像头多媒体芯片 142.7 731.5 2833.8 1635.3
图像传感器(倒手) 63.8(16.3%)* 345.1(20.8%)* 18,35.1 (36.5%)* 16,11.9(40%)*
移动电话摄像头多媒体芯片 — 158.2 191.3 711.7
其他产品 183.9 425.6 165.6 76.7
销售额合计 390.4 1660.4 5025.8 4035.6
*:括号中为倒手图像传感器金额占销售额的比例。
点评:习惯性造神
12岁进科大少年班,从世界顶级学府连拿三个学位,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回国创业,在党和国家领导关怀下茁壮成长,成绩斐然……邓中翰绝对算得上“根正苗红”。但在世界IT企业之林,中星微却还只是一颗小苗。2004年,中星微亏损560万美元且已累计亏掉2470万美元。
2005年,中星微在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05年6月30日,公司握有67项中国专利,另有339项中国专利在申请中。而中国人的习惯造神却将中星微描述成无所不能的“老大”。比如,广为流传的版本是:“中星微拥有500多项专利,包括几十项美国专利”!
中星微选择了商业上的速成之道,但国家在芯片方面被人卡脖子的危险远未解除。中星微的成功神话只可作为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归国创业的一种宣传,切不可麻醉自误。
中星微的前途
关于中星微的核心优势,邓中翰用以说服投资人的只有两点: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扶持,优势如何可见一斑。
首先,从事芯片设计的中星微不是和乡镇企业去争熟练工种,而是要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顶尖科研人才。邓中翰回国创业尽管取得了常人难以期望的财富,但如果不是有强烈的爱国心,他完全可以在硅谷创业获得更大个人利益。中星微核心团队成员大都这是这类些毕业于美国名校,任职跨国公司的研发精英,没有谁是廉价的!如今IBM、英特尔、CT、微软等巨头纷纷在中国开设研究院,中星微争夺最优秀的本科生恐怕都成了问题。其次,中星微已经长大,不可能永远靠在政府身上。今天的中星微是年销售额近1亿美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邓中翰个人也成为亿万富豪,各种减免税优惠也已经陆续到期。政府不大可能抛下中关村那么多小苗苗,一味扶持长大成人了的中星微。
中星微最大的潜在利好是国内厂商的认可。联想、波导等巨头的大单也许会使中星微的业绩跃上新的高度。政府提供经费、委托芯片研发的模式还有可能继续下去,但那毕竟是笔吃不饱也饿不死的钱。一旦新一代芯片完全涵盖了图像信息处理功能,联想们不至于多此一举买什么外挂的芯片,中星微的核心业务将受到极大威胁。
邓中翰必须利用这几年时间培养出新的创新增长点,最好的办法是从硅谷“取土”:以高薪+期权从硅谷吸引小弟弟们带着最新的知识和热情投身中星微的二次创业。
(源自:中国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