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走出“单纯引进”的误区

  2003年,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排名中,我国首次超过日本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仅排在美国之后。2004年、2005年,该指标分别达到半导体币2.65万亿元和3.2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上升到7.5%和8.0%左右。

  另一方面,该行业的高速扩张与企业盈利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却也越来越严重。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2004年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与跨国IT企业10%~30%的差距较大;从盈利规模来看,2004年百强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为41亿美元,远不及IBM64亿美元、三星100亿美元、微软110亿美元等单个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80%左右。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

  面对这种粗放式增长方式,唯有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我国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变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人民RONG> 缺乏协调统一

  政府各部门都“关心”信息产业发展是好事。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有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广电总局、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由于各个部门的法规缺乏协调和统一,企业经常要花很多冤枉钱和耗费许多精力,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多头管理协调难度也比较大。比如国务院关于《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由于二十几个部门之间的扯皮,历时两年才出台,错过了发展大好时机;而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国外市场“窝里斗”的责任事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协调和制止,屡遭“反倾销”调查;再如国家软件园、信息产业基地,也是各部都有各自标准和相应的基地,使国家的稀缺资源得不到集中合理有效使用。

  民企唱主角

  在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历届电子百强企业发展报告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重要趋势,即国有企业个数不断减少,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企业中,华为、中兴通讯分列第二和第四名。此外,华为、中兴通讯和海尔已成为2004年中国IT行业创新指数排名前三位,上述三家企业都不是国有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比其他产业要短得多,这需要灵活的企业机制、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显然是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

  技术引进的误区

  在我国各级政府贯彻“十一五”规划建议,制定产业规划的政策措施中,绝大多数都提到,要把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作为提高本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这种想法是天真的、片面的。

  我们知道,除非这家外资企业是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出现,否则,这种技术能力只是“所在”,而不是“所有”,其产生的“外溢”效应(即通过跨国公司研发人员“跳槽”或技术外泄,但这都不合商业道德)很低,与这家研发机构在国外的区别不是很大。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持续技术引进。

  因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制造设备的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因此,企业产品的竞争最终演变成技术设备引进的竞争,并将这种产品上的升级或更新美化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跨国公司在出让技术设备的策略上很有讲究,它们不会转让一流、甚至二流的设备,而是三流、四流设备。等我国企业把这些三、四流的设备购入后,它们开始用一、二流设备生产更高端的产品,我们购入的设备迅速贬值、落伍。这就是我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怪圈和长期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我国在TFT-LCD生产线、ST生产线、材料生产线等设备的引进上屡犯同样的错误。

(源自:第一财经日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