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和全球电子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电子产业群落,主要产品有家用电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及其终端产品,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终端和外设产品等。
这些地区的产业园中每一个大的品牌公司周围有无数的为之配套服务的中小制造企业。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品牌厂商周围,成长了大量以合约、贴牌为特点的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合约制造作为中国电子制造业的重要现象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这些制造基地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使电子设计链开始萌芽、成长。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的态势。业内人士把其称为“珠三角电子产业圈”、“长三角电子产业圈”和“环渤海电子产业圈”。这“三个圈”既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三大都市群的所在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三大电子产业圈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
<半导体RONG>珠三角电子产业圈
改革开放伊始,即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珠三角依托地缘优势,港台资本首先注入,加之经济特区政策,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为中心的“珠三角电子产业圈”开始萌芽并成长。
有外商笑言:“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足以说明珠三角对PC产业全球性配套能力。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的不同定位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珠三角,为欧美、日本、港台地区提供PC配套产品的厂房比比皆是。
“珠三角电子产业圈”背靠港澳台的地域优势,便捷高速的交通网络使得珠三角成为自由物流区,劳动力的充足且低廉,国际资本的源源不断注入成为令人羡慕的优势,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在珠三角持续稳健发展。东莞的石碣、清溪、凤岗、长安等地都是以电子产业发达闻名的经济强镇。
长三角电子产业圈
进入19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放,对珠三角优势形成分流,长三角成为港台商人和国外资本的新宠,中国经济进入珠三角、长三角双引擎时代。
十多年以来,在电子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昆山、吴江、苏州为腹地的新兴IT产品制造、研发和出口基地。
江苏与浙江在经济区位上,紧邻上海,长三角15个城市4个小时贯通的交通图,使江浙两省在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方面地理优势突显。对于成长迅速的国内市场来说,华东一带地位显著,浙江、江苏作为加工制造基地,仰仗上海的市场辐射力,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打下基础。
由于ST产业生产基地对于水质和气候有特别要求,对水质要求杂质含量小、纯净度高,要求气候温和,没有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加之长三角传统上高度开放,在结构升级过程中,集聚的趋势比较强烈,人才和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速度快。因此“长三角电子产业圈”被部分投资者作为重点生产基地。
环渤海电子产业圈
上世纪90年代末起,以京津沈大为核心的“环渤海电子产业圈”异军突起,依靠其政策与人才的优势,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新的亮点。
相比珠三角、长三角而言,“环渤海电子产业圈”具有后发优势。在2000年,北京制定了《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规划方案》,预计到2010年之前,北京市要建成20条IC生产线、20家封装测试厂和200家IC设计公司。由于这一地区处于中国政治中心,有政策环境优势;加之北京、天津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使得高新科技的科研有了落地的土壤。
“环渤海电子产业圈”所具有的人才与政策的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相对欠缺的。目前,以研发、生产、销售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在这一地区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在21世纪,“环渤海电子产业圈”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完成了由国外向珠三角、长三角,继而由东南沿海向环渤海、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迁徙;与产业中心转移同时发生的还有,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不仅需要人才、技术和品牌,更需要产业链、市场和环境的配合。据业内人士推算,芯片1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增长。
未来的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圈的竞争,但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成为“三大圈”寻求未来发展的共同课题。
(源自: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