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业界新闻 > 正文

地震救援,无人机担大任

近日,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大厅里,大大小小的无人机陈列成排,很是威武。这些都是我国目前用于地震信息采集的各类无人机。

它们中既有代表最新技术的“新款”,也有经历多次地震的“功勋机”。十几年前,我们只能靠人工拍回局部照片了解灾情,现在不仅有了灾情全景图,而且快的时候只需十几分钟。“无人机让我国震后救援工作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工姜旭东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有一段历史曾经被许多地震专家提及,那就是汶川地震灾情研判。当时灾区通信中断、大量地震台站被破坏,许多地方的灾情无法及时被送出。当救援队伍调集力量全力打通从都江堰向汶川的公路时,却想不到在北川一带竟是另一个极重灾区。“如果那时我们能马上摸清灾情该有多好”是许多专家曾经发出的感慨。

这一期盼在汶川地震后迅速地成为可能,无人机开始应用于地震灾后救援工作中。不受拍摄角度局限、不受地域限制,身形灵活、机动,无人机的这些特点让它有了大显身手的可能。

2014年鲁甸地震震后首批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图被认为是我国无人机震后应用的历史性时刻。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传回的图片,可清晰判读出房屋损毁、道路受阻、山体塌方、水位上涨及堰塞湖等情况。

传统探测灾情主要依靠“老三样”:通过电话热线等联系灾区现场工作人员获得汇报、派出专家组深入灾区实地探访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空中影像照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思长期从事震后应急工作,她亲身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科研人员以命换灾情到无人机、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齐上阵的时代巨变。

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震后灾区的电力、通信、地震台站等很可能会被破坏、中断,灾区通信存在困难,道路交通也可能受损。以往,地震专家们都是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徒步进入最危险的灾区,调查灾后情况,再将消息送回,时间慢、安全度低。卫星遥感技术虽然能够从空中较快了解灾区影像,但受分辨率和拍摄角度等因素限制,这些都可能给救灾决策带来困难。

无人机可以在震后迅速进入灾区航拍,实时传回更清晰的图像,成本低、易操纵、反应快,对大面积区域震害调查效率更高。在此基础上,专家可以作出更准确的研判。此外,无人机技术还可实现挂载多种载荷模块,“变身”移动的通信基站,同时具备灾后运输等救援能力。

声明: 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我们转载或使用了您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的,未能及时和您沟通确认的,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以便我们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侵权责任。如您未通知我们,我们有权利免于承担任何责任。 我们的联系邮箱:news@cecb2b.com。

买正品元器件就上天交商城!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科技圈最新动态一手掌握
每日砸蛋,中奖率100%

责任编辑:文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