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阿里坐不住了。
2018年,腾讯云动作迅猛且高调。新一轮架构调整后,腾讯云战略地位凸显。作为腾讯发力B端的重点,和智慧零售、安全产品、腾讯地图等业务组合升级成为一个全新的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与微信事业群等七大事业群并列。此后,在马化腾、刘炽平、汤道生等一众腾讯高管对外发声中被屡次强调。
上个月的21日,是腾讯在香港发布Q4财报的日子。腾讯云自上个季度首次单独亮相,首三季收入直冲60亿元,大概率也将成为此次财报亮点,市场翘首以盼。
腾讯云成为这日热点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作为对手,多要避其锋芒,不宜发声,但阿里云显然不这么想。
同日,阿里云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更名后的“阿里云智能”事业群首次对外进行战略解读:进一步增强阿里巴巴体系内基础设施“云化”的能力,加大技术投入,明确阿里云生态边界。并喊话:不会因为“份额第一”而战术懒惰。
一南一北,各自粉墨登场,你来我往,隔空对垒之意昭然若揭。
一、云—必争高地
海外云之争,硝烟弥漫
2018年3月,美国五角大楼宣布了JEDI云项目,联合企业把国防部的计算系统迁移到云端,将美国的军队系统“带入新世纪”。
这枚来自美国军方的超级订单JEDI,将持续十年,总价值超过百亿美元,且提案声明:必须授予单个云提供商。消息一出,如同丢下一颗“炸弹”,几家主流科技公司为了获得这块超级大蛋糕,一改往日和平共处的局面,明枪暗箭争得不可开交。
众多行业人士认为,亚马逊最有可能成为唯一赢家。亚马逊实力雄厚且一向和美国军方合作密切,并与政府关系紧密,早已取得各种认证。但即便是这样,亚马逊也没闲着。美国国会披露信息显示:去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亚马逊连续花费超过700万美元用于游说政府,力度之大连创记录。
甲骨文显然要力争到底。一面公开指责并抗议此次竞标有偏袒亚马逊之嫌,一面到处找人讨要说法,甚至在去年四月份,甲骨文新任联合CEO Safra直接跟特朗普总统抱怨,此次JEDI的竞标要求“好像就是为了让亚马逊获得胜利而设定”,希望特朗普能关注此事并施加影响。消息传开后,白宫急忙出来扑火,“总统没有参与到竞标过程中来”。
IBM也出手了。不仅收购Red Hat公司,增强在云市场的占比和影响力,以加大己方胜算,还用比甲骨文更犀利的言辞抨击国防部:“合同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支持某一家著名的云服务供应商。
微软作为亚马逊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自然也要斗上一斗。根据近期财报数据,行业第二微软Azure收入同比增长76%超市场预期。增长迅速的微软称Azure是“第一个提供安全平台的云”。此外,微软云业务Azur负责人Julia White还曾发文宣布:势必要拿到仅有亚马逊有的IL-6“最高机密”级别的服务认证。在综合实力上持续为自己加码的微软,正公开约架亚马逊。
JEDI云项目,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巨头角逐云之战,这不是第一场,也不会是最后一场。
云战略地位
巨大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使云计算成为巨头们必争的战略高地。
以IaaS、PaaS平台为基础,以SaaS延伸至各类通用/垂直领域,改善企业内部协作、管控、对外营销等,云计算的意义在于服务企业,使其能够以互联网的方式发展业务,并以不断迭代的应用、大数据分析支撑企业成长。
而B端的效率改善往往可以在C端快速放大,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上云”,从改善自身经营效率下手助推业绩持续向好。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日前发布报告称,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2720亿美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长到6233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8.0%。
同时,根据亚马逊财报,AWS云计算作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2018年销售额达256.55亿美元,虽然此部分销售额仅占亚马逊的11%,却贡献了集团利润的72.4%。云计算业务盈利能力堪称恐怖。
在这场超千亿美金的云之争,胜负影响企业兴衰,更是企业开启第二春的密匙,无论是国外的亚马逊、微软,还是国内的阿里、腾讯,必要血战到底。
二、角逐国内云计算,谁与争锋?
从淘宝走出的阿里云与从QQ走出的腾讯云
国外科技巨头入华后的水土不服,给了国内企业一段相当长的成长期。
时间回到2008年,阿里电商业务飞速增长,面对剁手族平日里的热情,支付、交易、商品、会员、购物车、物流等等所带来的符合,传统IT基础设施已经捉襟见肘,更别提双十一还将要面临如潮水般涌来的滔天流量。
于是,阿里确定了“云计算”和“数据”战略,决定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阿里云的核心操作系统)。
从满足自身对IT基础设施运营效率提升的诉求,到输出集团内生技术寻求外在增长,10年打磨,目前,阿里云产品线包含存储与分发服务、弹性计算服务、数据存储及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应用服务、安全与管理服务等多种类别;市场拓展方面在全球已拥有18个地域、49个可用区。
腾讯云起步稍晚,身世上与阿里云颇有相似之处。
2010年,QQ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一亿,当时有评论认为这代表着腾讯在海量用户运维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腾讯开放平台成立之初,发现需要在短时间内上架几千台服务器给合作伙伴。理所当然的,在QQ业务中积累的海量计算构架,成为了开放平台的技术强援。
这一套原本是火线援驰的云服务系统,2013年在积累了云数据库、云存储等技术后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国内云计算市场格局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金山云……中国公有云的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但占据中国市场份额前两名的阿里云、腾讯云地位稳固,而且优势还在集中。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数据,在2018年国内市场,阿里云以40.5%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腾讯云位列其次市场潜力不容小觑,第四季度份额达到16.5%,收入环比增速34.3%。Top5的另外三名则被光环新网(AWS)、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包揽,三者合计仅占市场份额23.5%。
强者愈强,在云计算领域更是如此。
其一,云计算作为一个长期重资产投入的行业,中小云计算企业在资金和规模上都难以同巨头抗衡,长期来看极有可能在市场份额日渐萎缩中落幕;
其二,互联网巨头拥有包括流量、内容、渠道等的生态优势,云计算在此根基之上形成业务协同,发展速度远非其他云计算企业可比;
其三,SaaS和PaaS服务需要大量的技术和数据的支持,寻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是拓展云计算应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能够具备如此庞杂技术投入与运行条件的云计算企业屈指可数。
腾讯云副总裁答治茜认为,“(公有)云服务行业第一阵营中,前两家会与第三家拉开较大差距。”言下之意除了腾讯阿里,其他家机会少之又少。
Synergy Research Group报告数据还显示,腾讯云在2018年全年的市场份额中占据15.3%,年收入增速达到104.7%,在Top5厂商中增速最快,对阿里云的奋力追赶之心可见一斑。
三、腾讯、阿里云端斗狠
瞄准阿里云,腾讯云发起进攻
2018年9月,腾讯宣布进行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整合散落在各个事业群中的B端力量,将腾讯云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位。
随后,腾讯于2018年三季报中首次单独披露其云计算业务情况,其2018年前三季度云服务收入超过6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环比实现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云服务的付费客户数实现同比三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而在腾讯近期公告的2018年财务报告中,云收入再度大增到91亿元。Q4,付费客户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截至2018年底,腾讯云全球基础设施已经覆盖25个地区,运营53个可用区。从优势行业看,腾讯云除了加强在游戏和视频垂直领域的领先地位外,还利用AI及安全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强其在金融及零售云服务领域的地位。
能够成就如此快速的增长,这其中不乏腾讯的各种努力与尝试。
为了抢占市场,让更多企业使用腾讯云服务,在内部腾讯启动了大刀阔斧的机制改革。
在原先注重短期看出效益的赛马机制下,同样类型的项目,在不同的事业群之间重复开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现在这一机制被果断放弃,“通过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加强基础开发,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等一系列措施”,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此后,腾讯又曝出裁员10%的中层干部,也正是这一调整影响的具体体现。
低价与增值服务也成了腾讯开拓市场的拿手利器。2017年,腾讯云价格已经低到业内认为差不多是“白送”,而且还能提供增值服务。2018年,腾讯再度启动新一轮的核心产品价格下调,涉及产品包括CVM、CDN、数据库、COS存储等,最高降幅达50%。
增值服务,腾讯也在送得更花哨。一个企业级云服务商的创业公司曾在云南丢失一单,正是拜腾讯云所赐。事实上两家提供的服务差别不大,但腾讯答应帮助对方搭建一套企业级内部社交软件,这种送法这即便是阿里也不容易办到。
对于合作伙伴,腾讯也尽可能地把姿态放得更低。
2018年,腾讯云对合作伙伴连放利好信号:5月“云+未来”峰会上,腾讯强调“助手”定位,“做好连接器”、“做好配角”以更低姿态连接合作伙伴;11月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云副总裁谢岳峰表示,合作伙伴是传统行业数字化的“加速器”,腾讯云与合作伙伴共生共赢。
在企业级市场,有着不少积累了丰富客户资源的合作伙伴。在腾讯云的“朋友圈”中,这类合作伙伴统称为代理类合作伙伴,是帮助腾讯云实现业务下沉的关键所在。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腾讯云已携手4000+家合作伙伴,联合打造了覆盖数十个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累计为数十万客户提供服务。
阿里云的反击
2018年依然是阿里云的大丰收年,但腾讯云的攻势也足以让阿里忌惮。
根据财报,2018年阿里实现云业务收入213.61亿元,同比增长91.27%(此处为阿里云自然年收入)。可以看到,作为国内公有云龙头厂商,阿里云持续高速增长,在一定体量规模下依然实现了90%以上的年化增速。
两相对比,截至2018年底,腾讯云虽然在整体规模上不及阿里云的一半,但在收入增速上腾讯云已经实现了超越,这无不彰显着腾讯对云业务的势在必得与发展实力。如果腾讯能保持投入力度和发展势头,逐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追赶也并非全无可能。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阿里的处处反击丝毫不意外。
企业级市场行业属性强,垂直领域倘若能以投资入股的形式进入不失为良策。2018年,腾讯投资入股G7智慧物联网、凌晨网络科技、星网锐捷、销售易、明略数据等企业服务商的同时,阿里同样出手秉坤科技、奥哲网络、探迹科技、Teambition,可谓针尖对麦芒。
2018年5月,在腾讯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华龙讯达联合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腾讯木星云”,涉水汽车、医药、机械制造、交通、核电、风电等多个行业。8月阿里云随即发布了与重庆南岸区政府、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共同打造的“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并立下“3年内接入100万工业设备,助力重庆4000家制造企业升级”的flag。
在腾讯云紧追之下,阿里内部对于云的战略地位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腾讯组织架构调整2个月后,阿里宣布继2015年之后最大一次组织机构调整,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由集团CTO张建锋兼任事业群总裁。阿里云在集团层面的权重全面提升。
在共同的攻城略地逻辑下,对于合作伙伴,阿里云在态度上与腾讯云可谓如出一辙。“细分领域有无数比我们懂得多的ISV(第三方应用开发商),这种行业应该是ISV引领我们,我们要往后退。”阿里云智能全球生态事业部总经理沈涛表示。为了获得合作伙伴的支持,阿里云甚至更激进地表示将采用“被集成”战略,自己将不做SaaS,由合作伙伴来做。
故事远未结束,只要腾讯云步履不停,阿里云的围追堵截必将继续……
尾声
短兵相接,阿里依然是国内云领域的王者,但“云之战”,腾讯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