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不仅有害个人身体健康,二手烟还会给他人健康带来危害,同时吸烟还会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近年来我国对于城市控烟工作的开展十分看重。
2019年1月1日,伴随着杭州新版“最严控烟令”——《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城市控烟立法迎来新阶段,城市控烟“有法可依”的脚步不断加快。但在执行端,目前不管是执行力还是监管力都还存在诸多不足,未来依靠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弥补不失为一项有效办法。
城市控烟力度日益加大
近年来,随着吸烟患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公众对“二手烟”危害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烟尘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人们对“无烟城市”的向往进一步增强。为满足日渐上涨的健康需求,政府方面加大了城市控烟建设,希望通过控烟立法步伐的加快,来让城市的“烟火”逐渐熄灭。
2018年,我国各大城市开始陆续修订或出台相关控烟政策,并逐渐进入到全面控烟施行阶段。11月1日,《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的实施,就让西安进入到全国严格控烟城市的行列之中;同时,9月审批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也在2019年1月1日迎来正式实施,杭州的控烟法案也更加趋于严格。
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有2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其中,北京、深圳、青岛等城市规定了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西安明确规定了可对禁止吸烟区的吸烟者进行劝阻、驱赶和举报;而杭州则将“控烟令”的控制范围进行了全面的放大。
除此之外,有关专家还建议,国家应该借助消费税法立法的契机,在法律中明确将烟草税也纳入指数化管理,让消费者对卷烟的支付能力下降,以进一步增强城市控烟能力,降低全民吸烟率。
无烟城市打造面临难题
虽然城市控烟立法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控烟政策的严格度也有所提升,但城市无烟的实现显然不能单靠立法,控烟执法和控烟监管同样重要。
当前,由于控烟执法力度的不足,控烟监管的空白或缺失,一些城市禁止吸烟的场所依然存在难控难禁的现象,餐馆包间、酒店客房、车站等普遍成为盲点和难点。同时,部分烟民法律意识的缺失,控烟普及的不足,也加剧了民众对控烟执法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此外,一些经营性场所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缺乏控烟主体的责任意识,对于违法吸烟睁只眼闭只眼,禁烟标志一贴了事,不但不监管甚至还纵容。
据了解,造成执法和监督出现问题的原因,包括缺乏经费、人员不足、单位场所不配合、普及不到位、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等等,这些问题倘若不解决,无烟城市的实现终究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未来城市控烟的关键在于执行和监管。
机器人或成控烟小能手
那么,在缺乏资金和人手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执行和监管呢?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科技,开启精准化、无人化、全面化的控烟工作,或许是一个有效途径。
对于智能控烟机器人来说,其所展现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监管。在2018年3月份的时候,百度推出了AI控烟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对吸烟动作的识别,能够对禁烟区的吸烟人士进行有效监管和识别,这项技术如果搭载到移动机器人身上,未来将能够对禁烟区实现全面动态实时的监控识别。
科普。机器人在科普上的应用已经有很多,比如法律宣传、产品宣传、医疗宣传等等,可以说机器人在科普方面本身就具有巨大优势。2017年浙江省第30个世界无烟日现场,就曾出现过机器人宣传员,相比于人力宣传的费时费力费成本,机器人充当控烟宣传员更加有效。
执行。2016年德国曾推出一款蓝色的机器人用于劝阻人们吸烟,他们利用机器人的萌来进行“劝导型”执法,取得了与人类强制执法不同的结果。当然,机器人也许更胜任强制性执法,毕竟与人类相比,机器人没有影响执法公正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