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黄国雄
从重硬件到拼软件
北京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商业发展应转变方式,从硬件转向软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商业的本质是服务,以服务为基础推动商业发展,而不是搞价格战。作为首都,北京也面临着多功能城市的要求。首都的商业发展必须高于全国、新于全国。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 王成荣
适应消费模式的变化
商业应该在营销模式的创新上适应新的消费结构变化。做得比较好的零售企业,在业态创新、销售创新上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效果很好。传统商业积淀多年的商业智慧和对消费者的把握,需要和电商的先进手段结合起来,线上线下如何融合也需要探讨。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流通室主任 宋则
挖掘消费死角
各个阶层收入的量是基本固定,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促消费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现在的消费领域还有很多死角,比如2亿多农民要变市民,从农民变市民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的购买力很弱,但总量非常大。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 赖阳
把握云消费特点
云消费时代,时间空间完全被打破。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业态面临的不是消费购买力的问题,而是购买力的转移,要在战略上有新的思想。以高效率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和消费者建立感情联系。比如,通过后台数据库对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购买周期进行订制服务。
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洪涛
跟上品牌化的步伐
品牌化、专业化、电子化、多功能化将成为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功能上,除商品交易外,实体批发市场的展示功能,涉外市场的世界名片功能、旅游功能、进出口功能,大型批发市场的研究开发功能以及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功能、物配功能等也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 达瓦
尝试以服务品质定价
外资快递企业名正言顺杀入国内快递市场,将激励民营、国有快递企业在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上提升。明年,国家邮政局、行业协会正努力引导企业走上依靠服务品质定价的路线,把产品按照时效划分,让快递行业的价格体系逐渐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 杨青松
全方位提升购物体验
传统零售遭遇“冷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了。如何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购物体验。在服务水平的提升上,社区超市未来不应只是商品中心,更应该是生活中心和信息中心。
北京烹饪协会会长 姜俊贤
把握城镇化商机
十八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对餐饮业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取向,将大大激发、释放外来人口的消费能力,这无疑为餐饮业特别是大众化餐饮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餐饮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调整结构、苦练内功。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赵萍
学习商场的管理系统
批发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向展示、交易的功能方向转变的趋势,应注重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批发市场还应开展商场化管理,统一收银、统一营销推广,先行赔付等方式,建立统一的市场形象,提升客户满意度,打造批发市场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 郭增利
商业过剩更要把握大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维持在15%左右,与此同时,购物中心的增长率却保持超过25%的高昂势头,供给量阶段性过剩的现象已经存在。未来几年,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型内需将成为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动力。 另外,购物中心运营两极分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 姚力鸣
城镇化带来机遇
中国经济已经基本企稳,而且中央以城镇化为主来推动经济,第一阶段进行了40亿元投资,对于商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量的农村人口变成市民,会催生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但也应该看到,虽然宏观经济有所改善,但高速增长还未到达。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高波
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在竞争过程中,企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打造自己的品牌。在适当时候也应该“走出去”,到外省市甚至国外发展。最重要的是,北京商业企业要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在商品丰富度和商品结构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周航
扩大线上销售
品牌商场应该加强网络渠道的拓展,借原有的信誉、影响力在线上扩大销售额,同时,线下的布局也要注意商圈的作用,发挥好商圈带来的辐射影响。而对于有连锁加盟的品牌来说,要加强规范,防止鱼目混珠,管理不到位往往会拖累原有的品牌影响力。
北京家居行业协会会长 汪林朋
在洗牌中坚持下去
房产调控政策对家居消费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刚性需求很大,一些不适应市场的企业被洗掉,正是这项政策带来的利好。2013年家居行业会呈现新的变化,洗牌程度会加深,可能有些企业会坚持不下去,但存活下来的企业就走上了更为坚实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