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光伏企业的数量在100家上下。和江苏省不同,浙江的光伏企业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与政府的关系不像江苏那样密切。”沈福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浙江省民间资本实力强大,民营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情况比较普遍,一有商机,圈内企业就纷纷切入,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不足;二是江苏省有独特的“尚德模式”,并以之为蓝本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据了解,国内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两省,其中江苏光伏企业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浙江约占1/4,剩余的市场份额由江西、河北、山东等省瓜分。
截至2011年3月,浙江省共有176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其中78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份之后。这些新加入的企业有65%都已切入了组件环节的生产。这是从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获得的一组数据。
半年内新进入者达78家
尽管光伏产业经历了2008年多晶硅的滑铁卢般的教训,却仍没能挡住新进入者的脚步。由于国内传统制造业利润空间逐渐压缩和光伏业较高的毛利率,民资实力雄厚的浙江省再次出现了新一轮光伏产业扩张热。
根据2009年11月24日浙江省政府推出的《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浙江省发展光伏业的重点是提高光伏电池光电转换率,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表示,浙江省鼓励发展光伏产业,但不包括该省资源环境不允许的多晶硅提纯项目。这也意味着浙江省鼓励发展的是电池组件,并非硅提纯。组件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远远低于硅提纯,这对于资金实力较弱的民企来说,更愿意选择切入光伏产业链中游的组件封装环节。
从事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片和电池组件市场战略研究的资深从业人员胡皖书表示,光伏业组件毛利率往往能达到15%~35%,即使一些技术不过关、规模不够大的企业,毛利率仍然能达到8%~10%,这对众多毛利率在5%左右徘徊的浙江制造业企业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表示,从2010年9月之后新成立的78家企业中,有30家太阳能光伏业的新成员来自浙江民企重镇温州;而在浙江省多晶硅提纯基地的衢州市开化县,切入光伏业的新企业,数量达27家,致该县拥有的光伏企业总数突破57家的纪录。据了解,这些新成员几乎全部都是小规模投入,没有一家投资金额能达到8亿元人民币,而8亿元规模的投资正是投资一条产能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的基本资金。
新进企业前景堪忧
据多家专业调查机构预计,今年全球光伏组件价格将比去年下跌9%~17%,新组件生产商因缺乏稳定且低成本的上游电池片供应,将无利润可言,甚至可能亏损。
未投产已先亏损,成本价高于欧洲市场价。对此,胡皖书表示,现在不是大规模切入光伏业的好时机。“新加入的企业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切入行业,前景堪忧。”胡皖书表示,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额度的下调,组件价格必然会继续下跌;根据一份光伏行业的研究报告预计,全球范围内多晶硅太阳能组件的平均价格在2011年第一季度下降9%,并将在第二季度再次下降6%。
搅局者兴风作浪
浙江省在《规划》中提出,至2012年该省光伏业产值要达到2000亿元。2010年,该省光伏产业产值为900亿元。但是一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充当行业搅局者的角色,以假名品牌和假认证等手段,生产伪劣产品出口。对此,沈福鑫表示:“这是在伤害中国光伏业的产业基础,亟需政府出面解决。政府的重点不是对上网电价实施资金补贴,而应在提高行业技术方面为企业提供平台。重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扶持技术领先的公司。同时加大质量监督力度,让不合格产品出不了国门,并且重罚涉案企业。”
“我们相信,在补贴政策、光伏产业合理布局和技改推进后,浙江省的光伏业产值有望在2009年140亿的基础上,至2012年达到2000亿元的规模。”沈福鑫说。
在新一轮行业发展周期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民营光伏企业,急需来自国家层面的系统政策支持。在浙江,已经开始启动的战略性政策尝试,会为全国光伏行业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政策样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