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市场能否消化新增产能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光伏企业残酷的竞争与厮杀已在所难免
2月21日,国内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宣布,将斥资177亿港元(约合149.3亿人民币)对旗下多晶硅及硅片产能进行扩产,到2012年底前将硅料扩产到6.5万吨,硅片扩产到6500兆瓦。届时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多晶硅厂商。
“为什么要扩产?”保利协鑫旗下多晶硅企业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指出:“这个市场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不扩产就是退步”。他表示,目前公司多晶硅料订单已排满,基本无多余现货可供,而德国、美国的先后示范效应,已基本厘定了未来十年太阳能光伏的发展方向。
急剧膨胀的市场需求,使得国内新建、扩产的梯队名单仍在扩大:赛维LDK、南玻、波斯登、盾安环境……国际方面,Hemlock、瓦克、REC、MEMC等传统七大厂一改数年的谨慎,在近期均宣布扩产计划。
但市场也有观点对大幅扩容表示担忧,一位光伏高管指出:“今年95%以上的光伏产品仍将销往国外,而如果不能解决下游电站的投资收益问题,国内市场如何启动?”
对比美国、英国等国新近推出的宏大光伏发展规划,中国如不及时出台《上网电价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光伏电站投资领域,中国将会在新能源强国的比拼中,与美、英等的差距愈来愈大。
扩产赛跑
目前多晶硅价格已攀升至114美元/公斤的高点,而在去年3月,多晶硅价格仅为50美元/公斤左右。
“不是114美元的问题,而是现在硅料、硅片都买不到货。”前述光伏高管透露,现今下游企业购买硅料,多需要交订金和签长期合同,“而订金相当于合同总额的10%,如签10年的合同,就是把1年的订单总款先交了”。
在多晶硅价格供需失衡的背后,是缘于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成长。201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超过17.5G瓦,同比增幅超过143%。
研究公司IMS于2011年1月中旬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光伏设施预计将以二位数速率增长,达到20.5G瓦,而2014年将较之2010年翻番——达到35G瓦。
目前全球主要多晶硅厂商的产能已经排满,如德国瓦克的多晶硅订单已经排到2012年。曾经一度犹豫是否扩产的七大厂统一步调,大规模扩产成为今年的主题。
2010年12月中旬,韩国化学品公司OCI和德国瓦克化学集团几乎同时宣布扩产计划,两家公司将分别投资16亿美元和15亿美元增加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产能,两家公司新增年产能的总和将达4.2万吨;
此前,日本德山化工公司也宣布准备在马来西亚Samalaju重工业园区建造6000吨多晶硅工厂,该工厂将于2011年初正式动工,预计2013年春季投产运营。
“除非发生金融危机,或是许多国家取消补贴,否则今年多晶硅供应紧张的局面很难改变。”赛维LDK公关总监姚峰举例,由于受补贴减少的影响,德国厂商上半年大举全球抢货,使得意大利、法国及亚洲、北美等新兴市场装机量受限。
2010年中国多晶硅产量4.2万吨,缺口一半,但由于2009年38号文对多晶硅扩产的限制,缺口部分只能依靠进口。海关数据显示,1-11月多晶硅进口量累计4.19万吨。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也表示,当年定义多晶硅产能过剩并不合适,产能过剩的“产能”是被误会的产能。“其实是规划的产能过剩,都是地方上的虚报,我们的产能2009年不够,2010年不够,2011年也不够。”
根据保利协鑫的扩产规划,今年年底多晶硅产能将由当前的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至明年中产能将达至6.5万吨。与之相较,先前规划产能最大的是OCI,其计划至2012年底产能达到6.2万吨。
在2011年,光伏产品销售市场也将发生变化。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还将继续削减对太阳能的补贴,持续削减补贴将是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常态。这主要是由于近两年光伏产品成本的持续下降,只要政府相关部门不同步削减补贴,投资者、个人用户投资回报率将非常高。比如,德国在2010年7月调整补贴以前,住宅屋顶光伏系统投资的内部收益率达20%,调整后收益率回归到14%左右,但对投资者仍有很强的吸引力。
作为新兴产业,北美、亚洲等地区市场已经启动,市场容量增速快,北美地区2010年新增安装量就达1吉瓦,国内企业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市场相对封闭,并拥有国际知名光伏产品制造企业,打入这块市场比较困难。尽管如此,除本土企业外,尚德电力在日本仍占有最高的市场份额。2011年,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太阳能扶持政策仍将延续,市场发展势头不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