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晶硅产业的蓬勃兴起得益于全球光伏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 间里,我国多晶硅产业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 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
证券时报做出分析报告,认为2011年多晶硅价格稳中有降,对多晶硅的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业内专家指出,该文件很大程度上还是针对国内低端多晶硅项目污染严重、耗能过大的痼疾。文件出台后将给行业设置相当高的进入门槛,对产能已经释放的多晶硅大厂可谓利好,但对一些刚开始进入或拟进入的企业则会带来相当大的发展压力。与此同时,准入条件也会促使企业降低成本继而拉低多晶硅价格,最终有利于推动光伏平价上网。
行业门槛急升
此次发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与去年初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包括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环境条件要求高的区域周边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等。
“虽然大致相同,还是有些小的改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式出台的《准入条件》对更严格还原电耗的规定给出了一年的宽限期,使企业有时间来完成技术改造。
据《准入条件》规定,2011年底前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必须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和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和99%,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
不过,在孟宪淦看来,《准入条件》的要求仍然比较高,国内很多企业都达不到,面临的困难不少。
“困难来自两方面:一是技术上的,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的多晶硅提纯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但毕竟不是最先进的,很多企业都无法实现闭路循环;二是资金方面的,随着‘38号文’的出台,银行对多晶硅项目已停止贷款,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还将面临严峻的融资问题。”孟宪淦说。
尽管如此,他告诉本报记者,《准入条件》的出台还是必需的,任何产业都应该有一定的准入,否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考虑到《准入条件》规定得已经比较细了,预计短期内也不会有其他政策出台。
平安证券分析师窦泽云则认为,多晶硅行业投资大、产出慢,并且今后两年可能面临较大价格竞争和整合压力,这要求经营企业有较强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对已建厂而言,准入条件可有效限制冲动投资的新进入者。
“这虽会相对降低短期内的国内供给增速,但可实现政策和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培养几家规模较大企业的同时,可以提高国内多晶硅的质量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有利于我国光伏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窦泽云说。
限制多晶硅发展的原因不少。首先,多晶硅是属于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门槛较高。其次,多晶硅企业属于化工行业,工厂的建设、调试、生产、达产等过程周期比较长,有的甚至需2~3年。所以,按照目前国内多晶硅的需求量,短时间内供小于求的情况得不到很好的缓解。
随着目前多晶硅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包括光伏企业在内的不少企业都更加关注上游市场,加码多晶硅生产。中国光伏市场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可能会从原料市场开始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