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中国医疗技术创新力的发展变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正受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及组织的关注。

     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保健费用的提高,促使临床向自助保健方向转变。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家用医疗设备市场预计在2009年150亿美元电子设备消费的基础上,将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9%的复合年增长率。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011年1月18日,北京-普华永道《医疗技术创新积分卡:争夺全球领先的竞争》最新调研报告发布。根据该报告,以中国、印度、巴西为首的新兴市场的医疗技术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未来10年,这些新兴市场在创新医疗领域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目前,这些新兴市场凭借自身的发展,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和活动,努力率先开发新一代小型、高效且更为廉价的医疗器械。其中,在过去5年,中国的创新能力提升最快,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未来新兴市场创新提速更快

  《医疗技术创新积分卡》调查报告针对5个因素,采用86个衡量标准,首次对巴西、中国、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日本、英国、美国9个国家适应医疗技术创新变化特点的能力进行了全新的多方位评估。报告总结了过去5年的情况,并对未来10年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对每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1~9分,最高分为9分),主要结果如下:

  ●目前,在医疗技术创新领域中,美国仍处于全球领军地位。今后,美国仍将持续展现出其强大的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目前美国的总得分为7.1分。但是,大量实例调研也表明,处于领军地位的美国,其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正日渐丧失。未来10年,虽然美国仍将主导技术创新,但领先优势会有所削弱。

  ●其他发达国家(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的得分集中在4.8分~5.4分之间。在这几个发达国家中,德国和英国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大,日本最小。

  ●以色列国家虽然不大,但其创新水平却与欧洲国家接近,可见其推动创新的能力极强。但是,未来10年,日本、以色列、法国、英国、德国的创新能力都将有所削弱。

  ●目前,新兴市场国家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凭借快速的经济发展,得分为3.4分,排名超过得分均为2.7分的印度和巴西。未来10年,中国、印度、巴西的创新能力可能增强。在过去5年,中国的创新能力提升最快,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预计在2020年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并赶上欧洲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

全球创新体系发生变化

  普华永道美国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主管迈克·斯万尼克(Mike Swanick)指出,“社会、人口、经济、技术等方面变化的综合影响,正在改变医疗技术领域的格局。目前,只要能适应这种迅速发展的环境,上述变化就能给企业甚至整个国家创造机会。很多国家都在建立鼓励创新的体系——包括合理的融资渠道、必要的科学知识水平以及与病人的互动”。

  该报告认为,过去几十年,美国能成为医疗技术创新的领军者,主要因为其拥有五大“支柱”,即强大的经济动力,如对新技术应用的补偿;创新资源,如医疗学术中心;配套监管体系;需求旺盛并对价格不敏感的病患;由风险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构成的辅助投资团体。该报告对9个国家的五大“支柱”也进行了评估。

  该报告指出,随着创新特性的改变,全球创新体系也在发生变化,部分变化由美国自身因素所致,如新的医疗技术要想通过监管机构的认证,成本越来越高,结果越来越难预测;医疗领域越来越注重成本低、价值高的解决方案;研发投资日趋国际化。另外的变化则取决于美国之外市场的变动,例如:这些市场对当地医疗学术中心的投资日益增加;许多在国外受教育的科学家和医生回国工作;移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就医渠道扩大;这些市场专注于提供更为快速、优质、廉价、有效的医疗解决方案。

  鉴于上述因素,医疗技术公司逐渐转向美国以外的市场,收集临床数据,注册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那些市场变得更具吸引力,更有利于创新。目前,很多创新产品在进入美国前会先选择欧洲市场,到2020年,可能会先选择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印度、巴西等市场尽管规模庞大,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部分国家外资企业经营困难,再加上当地供应网络不发达等因素,使得这些市场在努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军力量的过程中会受到影响。

 
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展望

  根据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7~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预计2007年投资规模有望达到68.39亿元,2011年则将达到130亿元。

  从投资结构看,预计未来5年,IT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未来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更多厂商加入到医疗业IT市场的竞争行列。纵观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从1993年起步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批做HIS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蜂拥出现;第二阶段是在价格战和不成熟的市场中,大批ISV倒掉;第三阶段则是国外公司介入。

  未来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的快速增长,将受到更多厂商的关注。国际厂商中,除了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拿出来,作为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并列的行业市场外,其他如IBM、Oracle、思科等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

  而国内也有一些厂商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在介入,比如方正收购在医疗行业方案提供方面排列五大的ISV众邦。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公司的进入,它们无疑会使医疗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更如火如荼。

  ②IT应用范围逐渐拓展,更多新兴应用进入眼帘。HIS一统天下的格局终将被打破,也正在被打破。继 PACS(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后,USIS(超声信息系统)、PIS(病理信息系统)、CMS(成本核算系统)、PEIS(体检信息系统)等也在发展,未来在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以及更大范围的健康管理方面,还会催生更多的应用。

  在应用上,仍将继续一个三步曲的进程。第一步,计费系统和临床系统;第二步,电子病历、结构化系统,更利于查询;第三步,工作流引擎、主件开发、SOA架构,更灵活,可以再造流程。

  ③医疗IT产品与服务一体化同时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很多医疗行业的ISV 看来,整合产品与服务,是解决原有市场利润率低的最好方式,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尽管医疗信息化相关服务还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越来越多的ISV开始靠服务,把市场做精做深。

  ④竞争压力将促使医疗行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企业之间整合。国内早期现身的ISV企业,生存下来的大都通过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壮大规模,取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些成长起来的ISV下一步必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整合区域的小型ISV,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完善产品线,扩大战场,以应对国内外厂商的竞争。

  ⑤整合产业链推进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对于大部分主力ISV来说,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发展的门槛,而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点。通过与先进厂商的合作,在其平台上进行开发,将有利于国内厂商站到全球医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前沿。整合产业链、整合医疗IT 资源,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应用的主流。

  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需求更加趋于理性。如果将医疗行业用户的IT采购划分为冲动型、印象型、理性化三种,那么经过几年的应用与发展,相关的流程与应用将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而由于用户对业务流程与应用的考虑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将更加趋于理性化。

  ⑦医疗信息化外包,跨企业整合IT资源。从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来看,医疗IT系统外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国内这一市场也进入预热期。医疗IT外包,某种程度上可能推动IT资源更快地整合,推进IT应用。比如,为了实施远程医疗系统,政府、医院、研究机构、电信基础设备运营商、大型专业IT外包服务商、医疗业ISV等,有可能整合为一张网,共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⑧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将在全国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需求有加速释放的迹象;预计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5年中,中国不同地区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⑨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需求将到更多的释放。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公布“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名单时,已明确提出要汇聚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长效服务、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设理念,构建涵盖医疗、教育、行业管理、疾病报告及公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医疗行业改革进程中,如何充分整合医疗资源,更好地实现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成为一个关键,而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将成为支撑其发展的一个关键。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就医机构的选择也变得多重化,而选择的条件不仅仅局限于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硬件设施,而是更多的考虑医院提 供的服务是否周到细致、服务种类是否全面、服务方式是否方便快捷;对于医院,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忠诚是最重要的,因此,树立一个服务品牌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医院建立呼叫中心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呼叫中心作为一种充分利用最新的通信手段,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服务方式,可以帮助医院有效的改善服务质量、优 化服务流程,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开辟新的增值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增强用户的忠诚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