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晶硅产业的蓬勃兴起得益于全球光伏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 间里,我国多晶硅产业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 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
2010年,对于全球光伏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对于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不过,“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持续攀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光伏厂商在全球排名节节高升”等一系列消息似乎又都在意料之中,根本无法在中国光伏产业“关键区域较为平静”的湖面上掀起太大的波澜。
从近日中国海关披露的一份今年截至11月份的多晶硅进口明细中得知,其中11月份6153吨的进口量刷新了纪录。2010年11月中国进口多晶硅数量为6153吨,前11个月累计进口量41898吨。11月份进口量创历史新纪录,同比增长159.8%,环比增长45%。
“从理论上说,多晶硅进口量的增多,给部分光伏企业带来的是成本上的压力。”国内某知名光伏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在他看来,目前就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而言,国内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产能和目前的需求量还不成正比。
限制多晶硅发展的原因不少。首先,多晶硅是属于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门槛较高。其次,多晶硅企业属于化工行业,工厂的建设、调试、生产、达产等过程周期比较长,有的甚至需2~3年。所以,按照目前国内多晶硅的需求量,短时间内供小于求的情况得不到很好的缓解。
随着目前多晶硅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包括光伏企业在内的不少企业都更加关注上游市场,加码多晶硅生产。中国光伏市场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可能会从原料市场开始打破。
多晶硅产业的“征程”再起势在必行。其实当初“38号文”出台的初衷也未必是要限制多晶硅产业的发展,而是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加以纠正。或许“一刀切”的方式确实过于武断,但至少可以让处于“急行军”当中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停下来,加以总结和调整,并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投入到接下来的征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