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C(中 国市场情报中心)最新发布:我国多晶硅产业的蓬勃兴起得益于全球光伏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 间里,我国多晶硅产业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而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在逐渐缩小。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 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时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 狂飙到4000吨以上。到2009年底,我国多晶硅已建成项目的设计总产能为4.4万吨,在建项目的设计产能为6.8万吨,合计约11.2万吨。
2010年,在经历了2006—2007年的高峰和2008—2009年的低谷之后,我国多晶硅太阳能产业正在迎来第二春。2009年中国 多晶硅产量达20357吨,销售收入近90亿元,多晶硅行业景气指数上升、企业信心渐恢复。2010年随着海外市场强势复苏,多晶硅进入新一轮投产热,传 统业内公司及新进公司纷纷上马投产项目。多晶硅价格重拾回升态势,截止目前已经突破100美元公斤。由于2010年整个光伏行业的复苏,其产业链上的所有 产品如太阳能电池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2010年,对于全球光伏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而对于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不过,“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持续攀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光伏厂商在全球排名节节高升”等一系列消息似乎又都在意料之中,根本无法在中国光伏产业“关键区域较为平静”的湖面上掀起太大的波澜。
不过临近岁末,情况似乎有所变化。先是9月27日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文件,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有关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及随后取消总计54兆瓦的2009年金太阳工程项目的补助资格,算是对“金太阳示范工程”这一独立政策实施一年多以来的一次小结。
而后的12月2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最新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支持措施,并表态力争2012年后国内的光伏运用规模不低于1000兆瓦(百万瓦),中央财政对关键设备中标给予50%价格补贴,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光伏补贴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体系化的一大标志。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2010年岁末政策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眷顾”。虽然国内市场的开启步伐依然缓慢,但有了上述政策的“眷顾”,理应对未来的中国光伏市场有所期待。变化或者并不止这些,沉寂了许久的多晶硅领域暗流似乎也正在涌动。而一则“接近政府部门的人士表示,鉴于多晶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未来有关部门在多晶硅项目的审批上会逐步放开,既不会像过去一段时间‘一刀切’全部叫停,也不会简单地全部放开,而是区别对待,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的消息正预示着这种变化。
国内多晶硅领域的“沉寂”,众所周知。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打击只是导火索的话,那么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38号文”的发布,则是一年多以来这种“沉寂”的决定性因素。
遥想当年,多晶硅投资是何其地受热捧。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上市企业纷纷涉足其中;2008年底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很多企业仍然逆市扩产;而到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
一批上市公司砸钱硅片电池项目
短短一个多月,江苏宏宝、横店东磁、航天机电、东方日升、奥克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纷纷加码或者上马晶体硅片和太阳能电池项目,投资额动辄近十亿乃至几十亿。
东方日升11月9日称,拟投资8.3亿元建设“年产30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使公司年产能由150MW扩至450MW,其中包括新增5条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设期12个月。
11月4日,航天机电称,在已建成的150MW电池片生产线基础上,拟投资新建“200MW高效太阳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分两步实施,2011年底建成200MW太阳电池生产线,2012年底完成技术升级,总投资达11.98亿元。
同日,横店东磁宣布,再度斥资14.5亿元扩张多晶硅片和电池片产能。一是拟在河南杞县光伏工业功能区投资3.53亿元建设100MW太阳 能多晶硅片及13万只坩锅项目,2012年6月建成投产,可年产156×156太阳能多晶硅片3000万片及13万只坩锅;二是拟在横店建设年产 500MW大规格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及250MW组件项目,总投资10.97亿元,2012年7月建成投产。
迄今为止,横店东磁光伏投资已高达29亿元。去年10月,其投资2.6亿元建设100MW晶硅体太阳能电池片和硅片生产项目,计划于 2011年底投产;今年年初又追加了3.16亿元建设了1条单晶硅片生产线,规格也是100MW,计划2012年初投产;今年7月,公司又拿出8.73亿 元在横店东磁光伏园区建设3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及50MW组件项目。
连主营为五金制品的江苏宏宝也杀入光伏。公司10月15日称,拟出资9275万元与其他公司一起设立1.75亿元规模的合资公司,投资建设300MW太阳能晶体硅片及100MW组件项目,于2011年10月建成并投入试生产。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
不管后来的“产能过剩”论调是否有失偏颇,但彼时国内多晶硅产业重复建设的倾向确实存在,且相当严重。如若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非但解决不了多晶硅的“国产化”问题,相反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资金浪费。因为对于多数项目而言,本身就不具备核心技术,如果强行上马,产品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38号文”的如期而至,正是基于上述背景。
不过,虽然有“38号文”紧箍咒,2010年的中国多晶硅产业似乎并不乏亮点。保利协鑫三季报显示,期内公司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约每公斤25.4美元,9月底成本更降至23.8美元/公斤。公司前三季度累计生产多晶硅约1.2万吨,同比增长约183.5%。而另一大佬赛维LDK11月30日则宣布,公司旗下马洪硅料厂二线5000吨项目已成功达到设计产能。由此,赛维LDK的硅料总产能达到1万吨,首次跻身“万吨级”多晶硅生产商之列。
但必须正视的是,龙头企业的狂飙显然不能掩盖产业整体发展“沉寂”的尴尬。
由此看来,多晶硅产业的“征程”再起也就势在必行了。其实当初“38号文”出台的初衷也未必是要限制多晶硅产业的发展,而是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加以纠正。或许“一刀切”的方式确实过于武断,但至少可以让处于“急行军”当中的中国多晶硅产业停下来,加以总结和调整,并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投入到接下来的征程当中。
2010年12月19日,波司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康博科技有限公司在扬州签署共同投资60亿元打造的、年产6000吨高纯硅项目的相关协议,与上述多晶硅项目审批或松绑的消息遥相呼应。或许这并不是巧合,而正是中国多晶硅产业“征程”再起的一个前奏。事态究竟如何进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