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电纸书功能单一发展前景成疑问

    “读什么”,似乎成为一个令世人无比苦恼的问题;而“怎么读”,则是另外一个让商家们最为兴奋的话题。

    语言和文字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事情。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字的记载媒介的出现,则对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和进步起着同样甚至更加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从先古的龟甲和兽骨,还是到后来的竹简与纸帛,直至如今各类的光、电、磁介质,正是由于这些媒介本身不断的演化与丰富,才令浩浩荡荡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得以记录下来,并且流传开去。人类社会的文明,才得以累积而前进。

    各类信息技术产品在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帮助人类快速跑步进入一个信息时代。然而,要对如今这个时代产生的信息量进行描述,似乎“信息爆炸”这一词语也早已显得了无新意。

    2008年国际存储巨头EMC公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07年全球产生的数字化信息即“数字宇宙”的总量为2810亿吉比特,而2006年这一数字为1610亿吉比特。根据预测,这一数字将在近年继续呈几何级数膨胀,2011年将达到1.8万亿吉比特。

    在此背景下,“读什么”,似乎成为一个令世人无比苦恼的问题;而“怎么读”,则是另外一个让商家们最为兴奋的话题。

    许多人依然喜欢手捧书卷而读,喜欢那种纸张透着墨香,书页摩挲指尖的感觉。但这样的传统阅读方式,在这样的信息数量急剧膨胀、信息存储方式多媒体化的年代,似乎已经过时。于是,eBook——电子书应运而生。

    追逐潮流

    简单地说,电子书是指供人们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它有别于传统以纸张为载体媒介的各类书、报、杂志等出版物,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化记录的方式储存在包括以光、电、磁等为介质的电子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需要专门解释一下的是,电子书广义上而言一般包括各类电子出版物,而狭义上则专门指电子阅读设备,又称为“电纸书”。目前市场上寻常可见的多种手持阅读设备,均可纳入“电纸书”的概念中。电子出版已经成为潮流,而“电纸书”的前景,则依然令人雾里看花。

    姑且抛开多数人还是习惯或喜欢捧卷而读的个人感受,电纸书与传统印刷出版物相比,无疑具有诸多优点:携带方便、内容可无限量更换、内容来源多元化、易于标记与检索、互动性强、能够阅读多媒体信息,等等。此外,降低阅读成本、减少纸张而环保等优点,也往往为人津津乐道。诸如可以修改文字大小、颜色等个性化功能,更远非传统图书可比。

    因此,电纸书一经问世便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而像亚马逊的Kindle这样的业内代表性产品一经推出更是洛阳纸贵一时,引发诸多“粉丝”大解钱囊追逐潮流。而由于中文的独特特性,以汉王为代表的国产企业也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国产电纸书,加入市场争夺之中。特别是苹果公司iPad的最新登场,无疑令电纸书的市场之争更趋白热化。

    客观而言,基于电纸书自身的诸多优势,特别是在其解决了屏幕背光问题、发明了电子油墨技术等之后,其发展势头更显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迷上了电纸书。

 

    诸多制约

    电纸书是否就能从此出现在人们的掌间与眼前,成为独自笑傲江湖的利器呢?恐怕,也并非如此。

    首先,电纸书与传统印刷书籍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至少在短期的未来是无法改变的。尽管已经有人描绘出电子书将可能很快成为可任意折叠的柔性纸张,但是一书在手的感受依然不是技术进步能够彻底取代的。

    其次,电子书的发展前景还取决于其内容的来源。尽管对于电子书而言,无论是通过存储设备互相拷贝、无线传输、网络下载等早已经实现,但是究其源头,即阅读内容的来源,还受到版权、著作权以及诸多利益纠缠的限制。所有出版物全面实现电子化出版显然需要假以时日,而说服所有出版商放弃传统业务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再者,电子书终究不过是个“容器”,如果它盛放的内容不是特别好、特别全的话,它的发展依然会受到限制。在以免费和共享为标志的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电子内容易被盗版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电子书的内容再丰富,也不能涵盖全部。就好比数字音乐在近20年间早已经普及到全球各个角落,唱片业受到冲击而呈现出萎靡的状态,但毕竟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另有人开始憧憬,电纸书将在某些特殊领域大显身手,例如,“电子教科书”,学生们很可能一本电纸书在手,而就此告别沉重的书包。但对于需要动手、动脑,完成练习书写、计算等等学习内容的学生来说,电纸书至少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对抗而不能完全取代纸质课本与作业簿。

    更为关键的是,电纸书的发展受到诸多类似电子设备的强有力竞争。从广义而言,PDA(个人数字助理)、手机、电脑等各类可以实现电子阅读功能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切割电纸书市场;尤其是手机,这一最初作为单纯通讯产品而问世的创新之作,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朝着融合各类电子终端的趋势而发展。

    可亦非可

    如今的手机中每增加一个小小的模块,就可能影响甚至消灭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手机具备录音功能之后,录音笔这样的电子设备已经在市场上一蹶不振;具备摄像头之后,特别是随着摄像头像素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随身携带数码相机;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宽不断提高的今天,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视频电话等等新业务的涌现,也正在威胁并一点点蚕食着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商的生存空间。

    现在,许多手机已经具备了电子阅读的功能,成为电子阅读器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而伴随着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功能单一的电纸书,其发展前景究竟有多么广阔,实在是个疑问。

    当然,电纸书还是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赢得新的用户,正如电子邮件几乎不可或缺的今天,传统纸质邮件依然没有消失;技术进步造就的创新可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不会摧毁传统印刷行业,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的情景不会出现。

    人们早上起来会习惯性地通过某样电子设备接收最新的报纸内容开始阅读;上班路上会打开某样电子设备开始欣赏自己喜爱的歌曲或者视频;随时随地会接收到友人通过无线网络发来的各种多媒体信息——这样的情景其实已经在如今成为现实,但这样的电子设备,却并非电纸书,而是手机。

    所以,在一些人看来,eBook,可亦非可,至少目前如此。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