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平知识产权纠纷后,半导体院计算所再无顾忌,开始冲向龙芯产业化工作的第一线。
7月21日,《IT时代周刊》获悉,龙芯技术研发方——中科院计算所将与天津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从事龙芯处理器的研发及销售,总投资或超过10亿元,而龙芯研究组组长、龙芯研发总设计师胡伟武将出任合资公司CEO。这是龙芯签约美国MIPS公司之后的第一步商业动作,公司一旦建成,或许会成为龙芯产业化进程的又一里程碑。此前的17日,江苏省13家IT企业成立推进以龙芯为主国产芯片和软件产业发展的产业联盟。
对于接连出现有关龙芯产业化的重大举措,业界普遍认为,国产CPU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以快速推进,形成真正的规模化应用。
位于电子行业食物链顶端的是中科业,而处于半导体产业链顶端的是芯片设计业。以全球行业领军企业的经验来看,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大都不是研究机构。而顶尖力量集中在研究机构之中,缺乏市场敏感度和推广能力,却正是我国目前的芯片产业的科研现状,龙芯的产业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作为龙芯核心开发团队的中科院计算所是科研单位,多数工作人员多年从事科研工作而并不熟悉市场,甚至与市场脱节,还因此有过与主动上门的机会失之交臂的经历。有报道称,北京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2005年曾与龙芯产业联盟联系过多次,希望能在公司的产品中用上龙芯处理器,半年后才得到回复。贻误了时机,该公司的产品最终没有能用上龙芯。
业界有观点认为,龙芯作为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研发项目,体制上没有找到最合理的组织形式,没有让各组成部分之间平滑衔接,所以,形成产业化的核心团队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
另外,CPU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都要有巨额资金投入。美国芯片巨头在CPU的产业化投资上向来出手大方。英特尔每年都要投入将近40亿美元用于研发工作,神州在世界各地芯片工厂大把撒钱,近期还注资42亿美元建造芯片工厂。而以中科院计算所为大股东的AMD龙芯公司,只能围绕着目前拥有的“龙芯1号” 的专利权开发一些软硬件产品,却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后续CPU的开发以及产业化推广工作。中科梦兰关于龙芯电脑即将大批量生产的消息早在2006年就已传出,而直到去年下半年,其在江苏常熟的龙芯基地还是“整个生产车间也就500平方米,工厂里大约只有20多个工人”的景象。由于订单稀少,工厂时常处于停工待产状态。对此,中科梦龙总经理张福新与李国杰的说法都是,“我们一直在创造条件,一直在等待产业化的起飞。”
与其他芯片企业相比,龙芯确实在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