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上海生产线内迁、一汽大众扩产、腾讯落地……震后一年,四川经济版图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一次次刷新,四川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更加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超乎预期。
这些震后在川落地或增资的企业,不少是行业领军者、佼佼者,在这一时期选择四川,反映出他们看好四川的投资机遇与优势,对四川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这些外力的注入,将为四川推进“两个加快”提供更多动力。即日起,本报推出《决战2009·产业转移看“龙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1-4月,英特尔成都工厂出口货值近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69%。英特尔成都工厂总经理麦贤德称,这是在成都良好的运营环境中实现的,英特尔将在此继续快速发展。
“二次西进”再选成都
英特尔2008年第四季度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明显下滑。今年1月22日,英特尔宣布年内关闭位于美国本土的两家芯片制造厂、马来西亚的两家封装测试工厂和菲律宾封装测试工厂。
在中国,英特尔“二次西进”,上海封装测试厂的产能将整合到英特尔成都工厂。
英特尔成都工厂现有员工2400人,产品90%出口,2008年出口额达16亿美元,约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从上海迁来的封装测试厂将带来出口业务量的大幅增长。
成都市政府参事王进称,像英特尔上海工厂这样技术成熟的制造业属于成本控制型,当初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主要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如今从中国东部向西部转移也同样如此。成都在土地等方面的成本要比上海便宜约16%,IT类人员薪酬比上海低一半,成本优势明显。
同时,成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都不错。成都IT产业可谓数十年磨一剑。从“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开始,成都就是国家电子工业的基地之一,拥有一批国字号的电子产业研究所和众多人才储备。2000年,成都将信息产业提升为“一号工程”,通过政府引导,产业集群迅速形成,近几年来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长。成都市高新区1996年财政收入仅9000万元,到2008年已跃升至104亿元,IT产业正是其增长的主力军。
英特尔是近30年来成都承接的最大外商投资和产业转移项目。芯片业强调产业链的集中和完整,英特尔的入驻,让成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积聚了大批芯片产业上下游知名企业。
继英特尔之后,全球功率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服务业龙头—PSI在成都建立半导体芯片测试封装厂,从接触、谈判到正式落户,仅耗时两个月。接踵而至的,还有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厂项目、马来西亚友尼森公司的半导体测试封装工厂、美国芯源系统公司的成都芯片基地……
英特尔上海工厂西迁,也必将对其产业链下游的包装、物流等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全球第二大电子连接器制造商莫仕公司的上海工厂紧邻英特尔。当初英特尔在成都、苏州等地选址设立封装工厂时,恰逢该公司在重庆、成都等地选址模具中心。英特尔最终落户成都,一并带来了莫仕的2亿美元投资。在英特尔宣布二进成都之后,莫仕公司将再增资3000万美元,海外大部分产能将转移到成都。目前国内东莞工厂的全部和上海工厂的13产能也已转移过来了。
ZFA点评:
英特尔落户成都的最大意义在于,当产业集群形成后,这个产业将成为这个城市真正的、别处无法复制的比较优势。从经济学上讲,这种后天形成的比较优势,甚至可成为一种独有的要素禀赋。有了这样的要素禀赋,就更容易扶持和招纳更多的优势企业,打造更多的产业集群,城市经济便可以像滚雪球般迅速长大。
中发网记者子鸿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