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市场低潮,深圳华强北出现了久违的喧闹。
连日来,记者在深圳华强北采访获悉,自今年2月份以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陡然“升温”,相比较去年10月份市场销售下滑30%的窘境,大相径庭。
作为中国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集散地,华强北的市场起伏,无疑堪称样本。事实上,华强北的前后反差并不是个案。记者同期采访北京、武汉、广州等地IT卖场的反馈信息也显示,今年开年以来,包括手机、显示器、笔记本、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突然出现“供不应求”的市况,其中手机、数码产品等部分商品甚至一度断货。
市场正在回暖?
“目前市场出现的供需紧张,主要是由去年三季度开始,上游厂商有意识的限产,传导至今造成的市场供给不足。”多位电子产品类经销商人士一致认为,“目前的‘供不应求’应该仅是阶段性的。”
但记者经过多方调查分析,在目前这种“供不应求”假象中,最受煎熬的是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集成厂商和经销商,其中“山寨厂商”尤为痛苦:一方面,由于生产缺乏计划性,导致原材料备货不足,影响出货;另一面,市场需求未见回暖,以致面对上涨的成本,其涨价的信心不足。
“我们现在是有点小生意也不能做,也不好做。”深圳的一位山寨厂商人士向记者感叹。
回暖假象
“从2月中旬开始,就感到货源有点紧张。”四川英超通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超最近一直忙着在深圳“扫货”。作为四川当地颇具实力的手机经销商,杨超最近很是“焦虑”地告诉记者,断断续续有多种型号的手机出现短供现象,其中,有一款机型自3月1日起,断货长达17天。
“由于断货,我上个月至少要少卖3000部手机。”杨超告诉记者。如果以每部手机30元的渠道利润推算,仅此一项损失就达9万元。
而据记者了解,杨超的遭遇并非个例。深圳手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苏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2月份以来,深圳的部分手机厂商出现大规模货源供给不足的现状。”
这直接导致在终端卖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实景象。
但苏杰强调,“目前的市场‘繁荣’仅是表象,需求并没有回升。”
这从手机厂商的出货量上,亦可获得证实。位于深圳天安数码城附近的一家手机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该公司去年3月份的出货量达到10万部,而今年同期订单需求仅5万部左右,“跟去年三、四季度好不了多少,需求依旧不足”。
该人士指出:“供需紧张,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供应短缺导致缺货,从而造成市场的供需紧张。”
山寨厂最受伤
由于供应紧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扬。
上述手机厂商人士透露,以一款256M内存卡为例,去年最低时候价格在7元左右,现在暴涨到20元,涨幅超过185%;而2.4英寸触摸屏的价格,也从去年采购时的31元到32元的价格区间,上涨到39元到40元左右。
“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该人士坦言,由于手机屏、内存卡等上游供应环节涨价,其“成本将上升至少30元”。
而与此相应的一个窘境是,自去年手机市场步入下行以来,深圳相当一部分手机厂商利润已是一再挤压,绝大部分厂商利润仅维持在100元以下,部分厂商利润甚至仅有10元左右。“很显然,我们已经没有利润空间来承受成本的上涨。”该手机厂商人士唉声叹气。
涨价似乎成为其继续生存的唯一路径。“但市场的需求并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这又让我们缺少涨价的底气。”该人士透露,在这种两头受压的局面下,其3月份的销量预计要比上月下滑60%。
这种两头受压的局面,此前也在其它消费类电子产品中上演过。
记者从各地IT卖场采访获悉,自2月中旬开始,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产品缺货较为严重。广州太平洋电脑城市场部一人士分析,除了很多电脑厂家自身清库存的因素外,缺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游的显示器短缺造成。
而上游屏资源暂时短缺的直接动因是去年显示器市场的价格“崩盘”。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08年1至9月,中国LCD显示器自有品牌的主流尺寸,如19英寸、20英寸、22英寸以及大于22英寸的价格均不断下跌。例如,19英寸产品的平均价格由1月份的1625元降至9月的1095元,22英寸的均价相应地由2260元降至1641元。
在这种情况下,下游的悲观传导至上游,相关厂商为了避免或降低亏损,于是采取了限产措施。有消息称,日前,全球玻璃基板龙头企业美国康宁公司就悲观地预计,2009年一季度需求将下滑20%-25%,而为了应对市场下行风险,康宁的玻璃面板减产达50%。该消息未获康宁公司确认。
“上下游的连环互动,就造成了目前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的上游原材料涨价甚至缺货的局面。”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这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正常的供求关系表现,但其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下,处于制造末端的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只能无奈承受来自上下游的“两头重压”。
事实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近日也表示,目前,国内制造业遇到了需求不足与高价原材料库存的双重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对山寨厂商的影响尤为严重。一位手机经销商告诉本报记者:“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机的货源正常,并没有出现断货现象”,而山寨机厂商一般以极低的库存和原料备货,快速的周转和出货能力成就了其引以为荣的速度优势,但当产业链某一环节,譬如原材料突然出现问题时,也会因“始料不及”而备受煎熬。
“对于手机集成商来说,其不能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有效地转嫁给消费者。”李学芳认为,这正是当前中国很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
ZFA点评:
中国的很多厂商,尤其是山寨厂商在产业链中,都是一个集成商的角色,“其对于价格的控制能力较小”,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大的品牌厂商相比,广大中小手机企业在面对上游原材料的采购上,由于规模不足,从而缺少足够的议价能力。而在另一方面,面对电子消费市场价格下行的大趋势和上游供应商的阶段性涨价,夹在中间的集成厂商,处于价格不对称的尴尬处境。
中发网记者子鸿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