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产品生产商可能通过集中资源建立一家大型新半导体厂,挤走其他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但分析师称,竞争日趋激烈恐使得数年内难以获利。
面对着众多令资源配置过于分散的竞争对手,日本企业希望杀回全球晶片市场的中心位置。1980年代末时日本企业还是该行业的霸主,先科<6701>、东芝<6502>以及日立<6501>是当时的全球三大晶片厂商;但去年没有一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日立、东芝及日立和三菱电机<6503>的合资公司瑞萨科技(Renesas Technology)曾于1月表示,他们将研究建立一家晶圆代工企业的可行性,将目标锁定台积电<2330>统领的市场。
据报导该项目可能耗资8.67亿美元,并于2007年开始运转。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分析师Donald Lu称:“日本进入代工行业对台积电更为不利,因为价格竞争应会更加激烈。”
“影响并非灾难性的,我们不认为台积电的市场份额会有实质性的损失,但是可能会让其觉得心烦。”
麦格理证券分析师Warren Lau也同意这种这种观点。他称:“台积电的规模很大,可以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众多好处。後来者很难和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台积电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小
虽然台积电可能不会受到日本竞争对手的影响,但小厂商受到的冲击却可能较为严重。
高盛的Lu称,“消费者可能以台积电作为第一供应商,并且向联电或特许晶片订购其他产品。但是随着日本公司的加入,他们可能转而选择日本企业做为第二供应商。”
特许半导体总裁暨执行长谢松辉说,新代工厂商的出现可能令竞争对手更难扩张在日本的业务,但是新业务占全部营收的比重仍较低。
但他补充说,现在说日本新厂是否将给售价造成压力还为时尚早,因这取决于会上马多少产能。
分析师称,尽管日本成立新的晶片代工厂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些影响,但它若想获利还得付出巨大努力,因其客户基础较小且成本结构偏高。
“台积电与Nvidia、Broadcom和Marvel等晶片设计商的关系一直非常稳固,日本代工厂从它们那里可能拿不到订单,因与它们是直接竞争对手,这些设计商可能会担心享有知识产权的资讯外泄。中信证券研究部经理陈玮伦说。”
一资深分析师称,日本代工厂商亦将承受高昂的薪资和基建开支的压力,这些支出在晶片制造总成本中占去了15%。他说,“削减剩下85%的成本的关键是规模经济。没有大型工厂,就不可能降低成本。”
成本差异可能是日本代工厂商的要害所在,“5%左右的成本差异也许还可以应付,但是10-15%的差异就成问题了,即使你的科技很先进。”
分析师称,日本晶片厂商在低能耗设备方面表现优异,这些晶片用于视听产品和手机中。
高盛分析师称,他们拥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人才优势,这可能缩短他们的学习曲线。
但是领NEC技的作用也仅限于此。
“你不可能仅仅依靠加工技术来确保生意成功,还必须考虑和其他晶片厂商之间的系统兼容性,以及客户满意度。”
(源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