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RONG>编者按:在所有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影片中,基因复制是最恐怖的一种。事实上,正是这种貌似微小却不得不运用的存在模式。在芯片领域,知识产权盈利模式也类似。
每一秒钟,全球诞生50多片拥有ARM基因的芯片。目前,在全球通讯市场,近100%的CDMA手机、85%以上的WCDMA手机,都已被它成功渗透。
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正为全球嵌入式产业注射一种名为ARM的基因。
从1990年开始,16年来,这种基因在全球通讯、IT业界疯狂扩散:每一秒钟,全球诞生50多片拥有ARM基因的芯片。目前,在全球通讯市场,近100%的CDMA 手机、85%以上的WCDMA手机,都已被它成功渗透。
这家公司正是来自英国的ARM(中文名为“安谋”)。它以兜售芯片核心知识产权(IP)为生。那些快速传播的ARM基因正是它16年来累积的智慧财富。
2006年被视为半导体产业低潮年,ARM却一反多数企业的悲观表态。“ARM去年增长15%,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平均增速的2倍。尽管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再次调低了今年预期,但ARM将继续保持15%的增长率。”ARM全球首席运营官都德布朗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
基因攻略
ARM的“基因攻略”始自1990年。那年冬天,它的创始人Saxby与12名工程师将自己关在房子里思考怎么活下去。最后他们决定以创造、贩卖芯片知识产权为生。
这是ARM无奈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趋势虽然开始明显,但IDM模式一统天下。比如英特尔在半导体、芯片组的设计与制造方面已奠定了业界统治地位。如果ARM依然定位于这几个环节,将无法与之抗衡。如英特尔、摩托罗拉在总测、制造、系统封装甚至微处理器芯片设计等环节都“一抓到底”。
半导体IP供应商的定位基本决定了ARM的商业模式:即通过向用户授权获取收益。它一般体现为“专利授权费+版费”模式。首先,ARM向芯片设计公司授权使用IP核,收取专利授权费;其次,在芯片成功流片后,再对每块芯片收取相应版税。
但是,这种商业模式起初并未带来市场。在IDM模式主导的产业中,客户习惯一站式服务,往往缺乏二次开发能力。因此,设计企业一般不愿接受ARM授权,而宁愿买IDM大厂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两年过去,ARM的主要客户依然只有母公司苹果一家。
不过,随着产业分工加速,包括英特尔在内的IDM大厂开始选择设计外包。ARM迎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期。1993年,全球通信芯片巨头德仪选择了ARM的产品。这是ARM基因首次注入全球通讯芯片产业。
15年过去,ARM基因相继渗透进通信等多个领域,截至2005年,它已在通信领域确立绝对的统治地位。此外,ARM还延伸到咨询、物理IP、设计工具开发、技术支持等多种领域。
目前,ARM已与全球30多家设计公司、120多家半导体制造商、50多家实时操作系统公司、第三方电子设计自动化和工具商,以及应用软件公司达成合作,基本完整地覆盖了整个产业链。目前,全球20家最大的半导体厂商如英特尔、摩托罗拉、德州仪器、高通等全部是ARM的客户。
但是,相对其他半导体企业,ARM规模实在太小了。2004年,其总收入仅3.4亿美元。目前,ARM全球员工总数不足1000人。这种低速成长使得业界认为,纯粹IP商业模式与企业规模之间是一对矛盾。
“5年前就有人这么说,ARM这种企业无法发展壮大,甚至已到尽头。”都德布朗表示,“尽管ARM难以保证永远能获得发展,但这种商业模式本身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为它符合产业分工,而这是我们生存的土壤。”
都德布朗认为,如果是制造企业,越大可能越好。不过对于以兜售知识产权为生的行业,“大”并不意味着“强”。“ARM确实无法从整体上与英特尔等竞争,但作为小公司,同样有优势。比如我们更乐意倾听客户需求,更加灵活;而大公司相对比较傲慢,对市场反应比较迟钝。”
生态营造
就影响力而言,ARM远不如英特尔等IDM大厂以及芯片代工企业,甚至连一些小型设计公司都比它更出名。
都德布朗表示:“我们或许能影响一点市场占有率,但无法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也无法影响半导体行业。ARM仅是产业链一环,而且,某些授权并不会很快产业化。在整个行业,最终实现的数量一般只有授权数的三十分之一。”
而且,在IDM模式依然有相当势力的半导体产业,每逢低潮来临,英特尔等巨头随时可能调整策略。因此,ARM的商业模式让人觉得随时可能面临冲击。
“这倒不担心。ARM立足的土壤是产业分工,我们不为任何终端市场设计产品,只是利用终端来获知消费者需求。比如手机多媒体功能越来越重要,功耗要求更低;录音笔、MP3除了低功耗,还需要网络连接;而ST系统则需要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等。
“这些要求是不同领域产品的需求共性。只要把握住这些共性,就可以满足不同种类产品需求。事实上,ARM早已成为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象征,它已渗透通信、网络、消费、影像、汽车电子等多种领域。”
事实上,ARM不仅兜售IP核,还主动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设立认证培训中心,拓展ARM生态圈。中国旋极信息、南京博芯已相继获得ARM授权,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认证培训中心。
ARM整体营收中,约50%来自授权,35%来自版税,而15%则来自咨询。“事实上,ARM咨询业务以前比例更高。目前减少说明很多公司已具备相当能力,甚至比ARM做得更好。”都德布朗说。
ARM已在全球通讯领域确立垄断地位,但这也正是它的风险所在。三年前,当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成为全球资源的强大吸纳器后,ARM开始向两大新兴市场延伸。同时,ARM基因也开始渗透PC领域。记者获悉,今后两年,ARM可能将目前全球最快的应用处理器CORTEX-A8,应用于笔记本电脑领域,从而令其拥有台式机一样的性能。
拥有ARM基因的芯片年出货量超过15亿片。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无线通信,三分之一来自非无线业务。都德布朗表示,ARM的目标是两大业务各占50%,这种结构更加稳定。“2010年前,无线市场以外芯片出货量将达到每年20亿片,也就是现在的4倍。事实上,无线通信之外的市场增长远远快于无线市场。”
创新中国
从PC到数字家电,从无线通信到数码娱乐,中国已相继成为全球每一轮市场焦点集中展示的舞台。而这正是ARM基因不断向中国渗透的动力。
事实上,早在5年前,ARM便来到中国。而都德布朗更是每年都来。
“同一年前相比,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你看这部手机,它的芯片是基于ARM技术,由中芯国际代工制造的。而且,其他零部件、软件也都由中国企业完成,其中有自己的创新,我认为这些创新是世界级的。”都德布朗说。
他表示,这迫使ARM必须同样创新才能适应中国市场。比如,与欧美市场不同,ARM在中国的商业模式有相当灵活度。“虽然同样以‘授权+版税’为基础,但是两者的轻重比例更加灵活。”
“中国有些公司愿多付授权费、少付版税,有些相反。目前大部分伙伴是小公司,它们缺乏资金支付授权费,因此需要ARM进行方案创新,以分担它们的风险。我们的方案是,按使用次数或时间来设定收费模式,即使财力有限的小企业也能获得服务。”
ARM变通的商业模式已在中国获得多个产业化成果。两个月前,重邮信科全球领先的0.13微米的手机基带芯片(TD-SCDMA标准)、上海杰得多媒体系统级芯片都是基于ARM授权,经过两年研发,得以成功产业化。
此外,ARM早在3年前,就开始在中国推行“代工厂计划”。虽然它并无具体产品,但借助特殊定位,ARM正与部分客户与下游的芯片代工厂已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重邮信科TD-SCDMA 标准的3G 手机芯片,已由中芯国际成功生产。
尽管ARM已来中国5年,但它至今仍未设立研发中心。ARM中国的职能依然主要是销售,它所投入的资源显然不够。
都德布朗承认,在数字高清、TD-SCDMA 等领域,ARM的确正在考虑本地研发中心支持。“但设不设立,不是钱的问题。主要是人才与时间条件不具备。”他认为,“一个设计中心需有规模,否则没有意义,它至少需要50个人左右。如果从零培养,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ARM中国近期的职能依然是,做好本土客户服务,培养人才。“这才有可能设立研发中心,但这是下一步的事情。”都德布朗说。
名词解释
IDM:垂直布局,将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以及后段封装测试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产业模式ARM:全球知识产权(IP)供应商,它不提供具体的芯片设计、制造。它提供的是芯片设计中的一部分,比如只为芯片提供能耗低、高性能等特点,基本上以图纸的形式提供给客户。
(源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