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关注。
1.紫光2018:点亮中国存储之光,年中筹划设立中国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集微网 文/张轶群
2018年,对于紫光以及中国存储产业而言,是一个关键时点。
作为“扛旗者”,经历两年的运作布局,紫光在存储领域的IDM雏形初现,为其“从芯到云”战略提供有效支撑。而中国首颗自研32层3D NAND闪存芯片的问世及量产能力的突破,也为中国存储产业发展点亮希望之光。
布局:顺势而为打造垂直产业链条
5年前,紫光通过大举并购的方式切入集成电路领域,掀起不小波澜。
在两年的时间里,紫光相继将展讯、锐迪科、新华三等行业龙头收入囊中。在实现了对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业务板块的整合后,紫光开始向最为重要的存储领域进军。
发展存储,一方面是推动紫光自身业务板块有效整合的要求,是紫光“从芯到云”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国家对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存储产业的战略需要。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并购是一条捷径。通过资本运作,与世界领先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再组织力量冲锋,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方式。联想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中国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
然而紫光在存储领域的布局,远没有像收购展讯、锐迪科、新华三那样轻松。这个领域长期被三星、海力士、美光等韩美企业把持,在寡头垄断的行业格局下,对技术、人才的封锁,商业政策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中国大陆企业崛起的忌惮,成为中国发展存储产业道路上的重重关卡。
2015年下半年,紫光向美光要约、入股西部数据,入股南茂、矽品、力成三大台湾封测企业,一次次冲锋,却一次次折戟在商业禁令之前。
尽管2015年的境外并购入股策略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但紫光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经验,掌握了资本运作规律。更重要的是,紫光亮出了旗帜,传递出在存储领域“打大仗”的决心。如同收购展讯锐迪科后英特尔登门拜访寻求合作,紫光希望在存储领域发出的声音能够获得潜在盟友们的关注与支持。
“竖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如是说。
如果说2015年紫光在存储领域“作势”,那么在2016年之后,紫光则是“做实”,通过策略调整,以成立合资公司或入股境外企业在大陆的子公司等方式同境外企业展开合作,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研发,积累技术实力。
2016年9月,紫光同西部数据成立合资公司,布局大数据存储;11月,紫光控股封测龙头台湾南茂在上海的孙公司上海宏茂微电子公司,进入封测领域,存储布局取得实质进展。
同时,紫光从南亚科重磅挖角台湾“DRAM教父”高启全,相继在武汉、南京、成都投入巨资规划大规模存储与芯片制造工厂,主攻主流闪存工艺3D NAND的研发,开始在存储产业最为重要的制造端发力。
DRAM教父高启2017年底,紫光入股台湾光宝苏州子公司苏州光建,实现SSD产品销售、市场端的布局。
至此,通过两年不懈努力,紫光终于在存储产业围绕3D NAND,打造出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和产品销售在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尽管以目前紫光在存储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还无法实现同三星、美光的完全对标,但在产业链的关键的环节紫光没有失位。紫光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冲进全球存储领域的前五,未来任重道远。
“紫光既是产业集团,也是投资集团。有些产业我们自己控制,有些产业通过投资来分享成果,我们不会像三星打造那么紧密的整合。”赵伟国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对于产业链的控制或投资,紫光的逻辑是合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最大化,围绕国家战略的主轴,从而更好地支持中国存储产业的发展。
据集微网记者了解,目前紫光的武汉存储芯片工厂(长江存储)建设顺利,3D NAND研发取得突破进展;总投资460亿美元的南京、成都存储芯片工厂即将开工建设;上海宏茂的存储芯片封测项目已在进行中;苏州SSD工厂已开工建设。
突破:自主创新树立中国存储里程碑
作为半导体行业三大支柱的存储器产业,竞争的重点集中在制造工艺和产能,从而为有效降低成本,最终赢得市场提供保证,生产制造能力是存储器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此前,中国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储芯片生产能力,无论从市场还是信息安全的角度均受制于人。
位于武汉的长江存储正在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作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实施主体公司,长江存储由紫光集团、大基金、湖北和武汉地方国资共同组建。
长江存储总投资超过260亿美元,是紫光集团目前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也是紫光存储布局的重要拼图,长江存储全部建成达产后月产能30万片,年产值超过100亿美元。
“围绕长江存储的系列存储工厂布局将是未来几年紫光最庞大的蓝图。”赵伟国告诉记者。
从紫光自身业务角度考虑,未来长江存储的产品可以与新华三、展讯、锐迪科等产业板块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在更高的层面,以长江存储为代表的中国存储企业,更肩负着打造我国自主可控的世界级存储器产业基地,解决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重任。
长江存储主要聚焦3D NAND闪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目前由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14nm制程,32层64G 3D NAND闪存芯片是中国距离世界水平最近的一颗存储芯片,也是国产存储芯片的里程碑之作,将于2018年第3季度实现量产。
据赵伟国介绍,该芯片成功研发的背后,是花费10亿美金,千人团队两年辛苦打造的结果。3D NAND闪存芯片从无到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韩美企业行业垄断,更将提升中国芯片产业的整体水平,进而改写全球芯片产业格局。
据集微网记者了解,在64层3D NAND闪存工艺技术方面,长江存储正在进行研发设计,预计2019年第2季度实现量产。
除武汉外,紫光在南京、成都投资建设半导体存储基地,两地总投资额为超过460亿美元,形成了存储制造领域的三大基地。
赵伟国告诉集微网记者,存储器最能代表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三大存储制造基地的建设正是为了追求规模效应,未来三大基地将在研发生产、市场销售上协调一致行动。
剑指2018:机遇挑战并存
2018年,对于紫光以及中国存储产业而言,是至关重要之年。目前,中国存储器产业已形成长江存储(3D NAND)福建晋华(利基型DRAM)、合肥长鑫(移动式DRAM)三大阵营。在今年下半年,三大厂商的芯片产品都将集中实现量产。
“3D NAND的研发和三大制造基地的建设,将是2018年紫光存储的重点工作。2018年显然是中国存储芯片产业的转折之年,我们将向市场提供国产的3D NAND闪存芯片产品,这是零的突破。”赵伟国说。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的3-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将迎来窗口期,中国存储能否成功,这一时段极为重要。特别是强化IP的布局,中国政府以及厂商未来必须凭借内需市场、优秀的开发能力,以及具国际水平的产能,取得与国际厂商最有利的谈判筹码,才有机会立足全球并占有一席之地。
“具备量产能力后,还要做到制造端技术达标,良率保证。能够获得中下游厂商的认可、保证订单份额,是今年量产后摆在中国存储厂商面前的现实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说。
同时,在存储领域长期被美韩企业垄断的局面下,中国存储军团在2018年的集中崛起无疑会受到更多“关注”,初期不可避免会陷入专利战的困扰。去年底,美光已经开始策略性地针对福建晋华的DRAM技术发起诉讼。
此外,在存储市场,经历了1年多的价格飞涨后,2018年将会迎来供需平衡的阶段,但竞争对手还在不断加码,提升相关产能。英特尔扩建大连厂二期,目标在2018年增加一倍3D NAND闪存产能,三星西安二期工厂也将扩建,海力士则在无锡启动第二工厂建设。
这可能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巨头将会采用价格战等恶意手段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而国内大连、西安、无锡等外资工厂也会分流极度稀缺的高端技术人才,人才招募也将是中国存储企业面临的挑战。
回顾这两年在存储领域的开拓,赵伟国坦言,选择3D NAND作为中国存储芯片产业突破方向正确。“技术虽然很难,但并没有难到不可逾越的地步,主要是投资门槛比较高。”赵伟国说。
按照计划,紫光未来十年至少将投资1000亿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紫光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在资金来源方面,除获得国家大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外,紫光也在多方位筹措资金,包括设立各种基金,与地方政府联合投资,在资本层面展开合作。
据赵伟国透露,为了实现紫光10年在存储芯片产业投资100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确保中国存储芯片战略的有效实施,紫光希望借鉴国家组建大飞机公司和发动机公司的模式,筹划发起设立中国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工商暂定名:国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亿元;简称国芯股份),其中紫光集团出资200亿元人民币,社会筹集入股资金800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在募集股东阶段,如果进展顺利,计划将于2018年6月完成组建。(校对/范蓉)
2.32位量子虚拟机成功上线 量子“门外汉”可更快速编程;
中新社合肥1月16日电 (记者 吴兰)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量子云事业部总监陈昭昀16日介绍,全球首个基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在2017年10月投入使用后,目前成功搭建32位量子虚拟机,较之前提高了8倍的效率,量子“门外汉”们可以更加快速地实现量子编程。
量子技术使得数字化计算能力实现了指数级提升。量子位数越多,计算速度随之成倍增长,其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强大。据介绍,此次本源量子计算云平台新版本Beta2.0正式发布,成功搭建32位量子虚拟机,较之前云平台Beta1.0版本,算法效率提升了至少8倍。
本源量子计算云平台采用了中国首创的“量子音符”QRunes量子语言,所以与国际上IBM的云平台进行测试比较,相同20位量子电路,每位加10个Hadamard门,一共200个Hadamard门,重复100次,IBM云平台所用时间为283s,本源量子计算云平台所用时间仅为5s。
陈昭昀说,“32位量子虚拟机相当于顶级个人计算机,40位则接近超级计算机,当达到50位时,一台量子计算机就能达到世界上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之和”,由此可见,量子位数(也称量子比特)的增加,将对所有计算能力是一个指数级别的提升。
他解释道,受当前使用环境所限,目前采用云服务的形式向外界开放使用本平台搭建的32位量子虚拟机是用经典计算机模拟,其实际效果与量子计算机一样。
用户在直接注册后,便可免费体验最大模拟32比特的模拟程序,旨在为用户提供量子计算在线演示、教育科普及模拟服务,为科研院所及高校提供量子计算解决方案,为有特定需求的专业用户提供可供定制的量子处理器的研发与培训服务。
当前,国外微软等主流量子计算云平台体验成本每天高达数百美元,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本源量子计算云平台目前免费向公众开放,登录注册即可使用。
“量子‘门外汉’编写量子程序时,并不需要知道量子是如何计算的”,陈昭昀演示道,这就将量子使用的门槛大大降低,在这个免费的量子云平台上,通过设计量子线路,将一些计算方法的工具、逻辑门排序好,点击运行,即可“秒速”得出所需要的结果。(完)
3.惠州东江科技园拟成立10亿元半导体产业基金
15日,记者从东江科技园获悉,该园近日引进韩国企业与惠州企业合作,以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为此,园区还将成立1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基金。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去年12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韩(惠州)产业园。至此,中韩(惠州)产业园的建设进入加速期。
近日,韩国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AIK公司与惠州赢合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半导体设备合资公司,落户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这是中韩(惠州)产业园去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以来落户的第一个韩国企业项目。
记者了解到,仲恺正在打造以北斗、激光、半导体、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与物联网为主导的新“4+1”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半导体产业是该体系的重要部分。仲恺区委书记杨鹏飞介绍,该区正在全力推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赢合科技与AIK公司在智能装备和半导体行业有很强的实力,强强联合必将为仲恺乃至惠州、广东的半导体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据介绍,韩国AIK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及OLED设备的研发及高精度零部件加工,是目前韩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资质最完善、产品种类最齐全的拟上市企业。它是三星半导体和LG等企业的优秀供应商,并与国内的京东方、华星光电等重量级面板企业有深度合作。合资公司落户东江科技园中韩半导体产业园,计划2018年下半年建成投产,致力打造成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企业。
采用“一园多区”模式
按照此前的计划,中韩(惠州)产业园主体在仲恺区,其中起步区放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内。它将采用“一园多区”模式,以高端电子、智能装备为核心产业,发展高端业态和优势产业。
东江科技园创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园区中韩半导体产业园将按照仲恺新“4+1”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聚焦移动通信、汽车电子、OLED、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半导体自主创新技术,重点引进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封装、测试、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项目。同时,园区正在联合某上市公司成立10亿元规模的半导体产业基金,打造“供应链+基金链+土地链”的招商模式,为该产业的壮大提供金融支撑。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