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复制 laoyaoic 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传联发科有意AI领域与NVIDIA合作;
集微网消息,博通及高通喊合并,联发科拟定反制大作战。 根据业界人士透露,联发科将再寻找合适公司进行并购,锁定WiFi无线通信相关厂商。 另外,联发科也将建立策略联盟平台,不再单打独斗,外传有意与NVIDIA在人工智能(AI)方面合作。
业界人士指出,博通私底下已经找过高通前25大股东陆续谈论并购后的前景规划,也获得数字大股东认可,因此敌意并购已经成为博通的选项之一。
由于联发科在无线通信领域势必将受到冲击,因此业界人士透露,联发科现在已经在评估收购无线通信相关厂商,以应对未来大陆可加入后的杀价战。 这可能是联发科在无线通信产业并购集耀(Inprocomm)、络达、雷凌及瑞典Coresonic AB的第五项并购案。
此外,为了因应AI世代到来,业界人士指出,联发科也正在积极寻求水平合作案,希望能够强化AI领域布局。 现在联发科正在评估与NVIDIA在AI产业合作。 他分析指出,NVIDIA于2014年退出行动调制解调器业务,但若能藉由与联发科在AI领域的合作,NVIDIA有可能在应用处理器(AP)中导入整合4G/5G基带及AI运算核心的技术。
2.AI前景引一线芯片厂军备竞赛 加密货币芯片热似现蛋塔效应;
近年全球智能手机与PC销售成长性逐渐趋缓,导致芯片制造商必须寻求新兴应用领域驱动营收持续成长,随着近年亚马逊(Amazon)、Alphabet、Facebook、IBM、微软(Microsoft)及大陆科技业者投入发展人工智能(AI)相关应用,带动AI芯片相关商机需求兴起,这也激起NVIDIA、英特尔(Intel)、超微(AMD)及一票新创企业开发全新处理器进军AI软硬件更广阔市场的动力,抢食这块预估至2021年市场规模可成长至576亿美元的全球AI相关软硬件支出商机,反观日前一度火热的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挖矿所带动的芯片商机,如今似乎稍有冷却。
网络大厂布局AI积极 引一票芯片商抢进商机
根据华尔街日报(WSJ)及CNBC报导,市调机构IDC预估,全球AI相关硬件及软件支出将从2017年的120亿美元,扩大至2021年的576亿美元,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将贡献自资料中心领域,预估到了2020年资料中心领域将贡献AI相关运算达4分之1比重。
在当前全球AI领域,可见相关AI技术正逐渐渗透至人类日常生活及科技应用中,如亚马逊开发的Echo智能音响等,另如Google、Facebook、亚马逊、IBM、微软及其他大陆科技业者,也都在以专用硬件打造其资料中心,用以加速AI软件训练来进行档案翻译等任务。
全球线上巨擘同样利用深度学习(DL)技术,要让软件在数位档案中寻找有意义的模式来训练资料,但这会花费不少时间,因此这些网络大厂希望能借由更强大的芯片技术来改善其演算法,以加速此过程的进展。
为此包括NVIDIA、英特尔及超微均正竞相欲提供上述网络大厂相关解决方案,协助加速进行深度学习任务,如NVIDIA绘图芯片(GPU)解决方案如今已经证实可提供较传统处理器更快速的AI软件训练途径,这也反映在NVIDA最新财报表现上,如过去12个月NVIDIA面向资料中心营收达约16亿美元、成长近3倍。
面对AI芯片市况前景,NVIDIA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同样不放过此商机前景,2016年买下Nervana Systems即为布局AI芯片市场做准备,目前也与Facebook及其他业者合作,提供基于Nervana技术的芯片给这些业者,打算在2017年底前在AI运算上超越NVIDIA。
英特尔在10月发布第3季财报时,曾表示负责伺服器处理器及可程式设计芯片事业部,营收分别较前一年成长7%及10%。除了收购Nervana,英特尔在其资料中心产品线也将AI效能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与NVIDIA GPU同是主要竞争对手的超微,近期也开始出货名为Radeon Instinct的自有锁定AI技术的绘图处理器产品线,大陆百度已是超微AI芯片客户,超微在最近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也表示,还有其他云端提供商也是其客户。
除此之外,部分投入AI发展的业者早已等不及,也自行开发自有AI芯片,如Google已设计自有AI加速器,借由专门为其软件量身订做芯片来寻求创造优势。
加密货币挖矿热似降温 惟芯片需求仍在
AI芯片之外,近来加密货币挖矿热潮也一度带动对NVIDIA、超微等GPU业者芯片采购需求,不过热潮似乎真的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能否如AI领域般成为芯片制造商可以长期布局的市场,便值得观察。
如NVIDIA发布截至10月29日的2018会计年度第3季财报,显示加密货币相关产品营收为7,000万美元,较前一季的1.5亿美元减少逾半数规模,由此似乎显示加密货币芯片市场似乎有些冷却。
NVIDIA执行长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加密货币市场小但不会没有,他认为这块市场仍会存在一段时间,并称随着新兴虚拟货币浮现,仍乐观看待NVIDIA CUDA GPU在加密货币市场的未来表现。 DIGITIMES
3.人工智能浪潮下 终端侧商机已现;
人工智能的巨浪来袭,一大波商业机会应运而生。
历经多年的发展,随着ICT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云端计算将被强化,亦有多家互联网巨头杀入这一市场。但对于新入场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巨头们的“王者通吃”效应,以及成熟公司的奇高估值,已将他们拒之门外。
云端的机会已越来越少,而通过越来越多的先进算法,越来越强大的终端侧计算性能,以及网络连接能力的高速发展,工作负载也可以在终端侧执行。
Gartner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累计将达85亿部。已经发生的现实是,在2016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共出货14.7亿部。根据高通的预判,移动终端将成为全球最普遍的人工智能平台。
未来,终端侧人工智能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云端领域巨头已出,“后生仔”机会渺茫
当我们聊起人工智能的时候,不外乎算法、计算、语音、图像识别和视觉等关键词。事实上,几乎知名的国内外互联网巨头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这几个领域在“云”上的应用。
比如,阿里巴巴公布2018财年第一季度(2017年4月至6月底)的财报显示,该季度内阿里云付费用户数量由前一季度的87.4万,增长至101.1万,成为亚洲首家达到百万级用户规模的云计算公司。
而百度CEO李彦宏也曾表示,金融服务和云计算业务收入促进了(百度)营收增长,比如说个人云业务的拓展,使用人数的增加。
马化腾则多次表示,未来的互联网,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方式处理大数据。自2015年度财报首次提及腾讯云起,云业务在腾讯的财报中已经被多次强调。在腾讯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腾讯的云服务及支付相关服务列入“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4%。
除了在国内争夺用户市场,阿里云和腾讯云都开始了海外布局。而在海外,云计算市场的格局由亚马逊、谷歌、微软和IBM等厂商把控,最大的玩家当属亚马逊。身为全球最大云计算厂商的亚马逊,中国BAT三家互联网巨头拥有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之和,亦不及其一半。而像亚马逊这样的大玩家早对中国市场,也早已是虎视眈眈。
“云”的战争愈演愈烈。可以观察到,无论是美国的“GAFA”,还是中国的“BAT”,均是有着多年发展积淀的企业, 该领域的争夺战依旧会呈现出强烈的马太效应——“云”需要大量的技术和数据的支持,小公司们在技术上的投入难以与巨头们抗衡,同时难以获取巨头掌握的数据;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天然具备内容、渠道、用户等优势,生态圈完备。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在“云端”领域出头的后来者,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厂商和资本为何向终端聚拢?
多年来,当人们谈及人工智能计算或存储的时候,多数聚焦在如何强化云端的运算能力。对于手机终端的考虑,则基本停留在如何更快更丰富地采集数据。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与深度学习相关的处理和计算都放在云端,手机只是一个界面。打个比方,如果你想识别一个器物,习惯于将其图像传输到云端,对比之后再返回手机终端。
但正如那个被无数次提及的例子:一辆无人驾驶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作出快速反应,一旦没有网或者网不好,人命将遭遇巨大威胁;即便网络状况良好,如果系统依然需要将收集的道路和车辆信息上传云端、获得结果后再处理,这跟直接在汽车上完成处理相比,当然是后者更靠谱。
靠谱——这也正是终端的优势之一。整体来说,终端的优势还包括:隐私性,这很容易理解,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低时延,以及高效利用网络带宽。
以往,多数互联网巨头花了更多精力在云端的发展,一方面是基于其原有的业务形态,另一方面,这也和终端侧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莫大关系。
终端侧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挑战在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本身非常复杂,它需要大量、密集的计算,同时它有始终开启且实时在线的需求;而在终端侧,像是智能手机、无人机、汽车等,它的计算环境是非常受限的,因此它们完成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要克服热效率、电池续航时间、内存以及存储空间等问题。
但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或优化。目前,移动处理器在制程工艺上已经来到了10纳米的工艺节点,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意味着更小的芯片尺寸、更高的处理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移动技术的规模效应更是不容小觑。根据Gartner的数据,自2017年起的未来5年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累计将达85亿部,智能手机无疑将成为全球最普遍的人工智能平台。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此前曾表示,如今线上的流量入口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以后的入口是各个大大小小的终端,包括手机、摄像头、传感器、机器人等。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入口,如果不掌握这些入口,这些价值将一直停留在云端。这也正是终端侧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主题为《5G成就智能时代》的演讲中也曾表达类似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5G将发挥重要作用。5G不仅能提供每秒数千兆的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以及更高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蜂窝基站连接海量的设备,这是3G、4G无法实现的,"未来机器学习会在云端和终端协调发展”。
联想CEO杨元庆也曾表示,人工智能包含两大重要方面,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他认为,智能终端是人的感官,云就是大脑,把智能终端和云大脑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是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
一时间,终端计算越来越被看好,厂商和资本开始密集向终端聚拢。
9月初,华为发布麒麟970,带有独立NPU(神经网络单元)专用硬件处理单元;Intel先后收购了Altera、Yogitech等多家公司,获得了在FPGA等领域的相关技术;软银以234亿英镑的价格收购ARM,意在嵌入式人工智能;特斯拉在没带英伟达的情况下,悄悄自己搞出无人车AI芯片在投产测试。刚刚发布的新一代iPhone手机里,全部配备苹果A11 Bionic处理器,里面同样配备了专门处理AI需求的神经引擎。
资本方面,和云端有关的公司估值已是越来越“高不可攀”,终端芯片最近逐渐成为AI领域的热点赛道。
今年8月,寒武纪科技宣布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个独角兽公司;10月底,国内AI芯片初创公司深鉴科技完成A+轮融资,其投资方包括蚂蚁金服、三星风投、招商局创投和华创资本,融资约4000万美元……
高通关注终端侧人工智能
虽说对于人工智能是这几年才有提出的概念,但作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企业,高通在人工智能领域已耕耘了超过十年。
2007年,Qualcomm就开始探索面向计算机视觉和运动控制应用的机器学习脉冲神经方法,随后还将其研究范围从仿生方法拓展到了人工神经网络——主要是深度学习领域。2017年7月,Qualcomm开始向开发者提供骁龙神经处理引擎(Snapdragon Neural Processing Engine,SNPE)软件开发包。SNPE是首个面向骁龙移动平台设计的深度学习软件框架,可支持TensorFlow、Caffe\Caffe2,具有自动转换器无需修改,通过SDK对性能进行分析,然后统一集成。它向开发者提供软件工具,面向搭载骁龙移动平台的移动终端和其他类型的网络边缘终端,加速深度神经网络工作负载运行。
前不久,高通刚刚宣布收购专注于前沿机器学习技术的阿姆斯特丹大学附属公司Scyfer B.V.,以充实其相关人才团队。Scyfer已为全球多个不同行业的公司打造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涵盖制造业、医疗业和金融业。
10月20日上午,国内最大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商汤科技也与高通共同宣布,双方将围绕移动终端和物联网领域,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方面展开合作。商汤科技的算法会针对高通的骁龙平台进行针对性优化,而高通的骁龙芯片则会向商汤开放“能力”,从而将充分发挥算法+芯片的融合优势。
从投资角度来说,高通创投——作为高通公司内设的创投部门,自2003年进入中国以来已投资了近40家企业,其中不乏前沿科技领域的公司。截至目前,高通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相关公司和项目包括:美国大脑集团(brain),它用七年时间,从研究人的大脑开始,到提供软件,应用于机器人,实现移动性、导航性;还有美国人脸识别公司Clarifai;中国智能语音公司云知声等。
沈劲曾公开表示,智能手机的规模效应可以带来技术的快速迭代、成本的快速降低、手机功耗的降低,以及手机体积的减小。同时,智能手机的规模效应还将辐射到其它行业,包括需要使用芯片和硬件的各个行业,例如智慧城市、汽车、医疗卫生、网络、可穿戴设备、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等。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围绕着终端智能展开的领域将持续诞生大量机会。“如果大家关注智能硬件或物联网,我相信IoT+AI将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沈劲表示。36氪
4.17位量子位超导芯片预示着量子革命的开始?
【网易智能讯 11月13日消息】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让量子计算成为现实,如果在2017年取得的进展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看起来就不像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了。今年量子计算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从量子模拟器的成功建造到出现能够利用光量子态的物理学家。
除了理论应用之外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使用量子卫星向地球发送数据或IBM测试量子计算处理器的情况就了解这项领域的发展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在谈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上离不开提到英特尔公司的最新成就:17位量子超导芯片。
这个项目值得我们注意,因为量子计算有可能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世界),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些量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简而言之,传统的计算方法使用位来传递位于1或0(开启或关闭)状态的信息。而量子计算可以同时代表1和0,从而能够处理数百万行代码。
Andrew Childs是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同时也是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QuICS)的联合主任, 他在电子邮件中对Futurism网站回答说:“量子计算机将为我们处理一些普通的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破解加密和计算分子和其他材料的特性这类问题。”
他补充说:“虽然它们似乎只会给非常具体的问题带来优势,但其中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如果没有量子计算机,这些应用可能无法实现。”
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Fred Chong和西摩·古德曼教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说:“量子计算机的用途仍是未知数,一旦我们有了更大的量子计算机,我们就会发现它们。”Childs回应了Chong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像量子计算机用途的结论“很难准确预测”。
在最近的几年里,有很多量子计算突破的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对现有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实还存在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因此,与量子计算的未来一样令人兴奋的是,Chong甚至没有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会被用于实际用途——非量子增强的iphone或mac电脑将会在明年推出。他确实相信这项技术可能会在他有生之年到来。“乐观地说,我们可能会在五年内展示一个实际的应用,”Chong说道。“或者更有可能在10年内完成。”
当被问及哪些领域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时,Childs指出两个例子:量子模拟和化学模拟。不同于其他两个领域,他更希望看到更简单的凝聚态系统的模拟。Childs认为,这不仅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成本来实现,还可能对科学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Chong非常希望看到软件的发展,因为开发硬件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英特尔的芯片就是证明。
他说:“这将是一项巨大的需求,我们需要在开发软件和培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方面赶上这些需求。”
毋庸置疑的是,那些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经济上投资量子计算机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如果他们想让这项技术成为主流,并最终抛弃我们拥有的每一台设备的传统计算技术,那么他们维持当下的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在短期和长期的工作都需要克服许多挑战。Childs认为,超越前一代系统的是他们的目标发展道路。
他说:“研发中的实验系统的效率需要在一些任务(不一定是意义的)里能够令人信服地超越传统计算机是一个很重要的短期目标,而且看起来即将实现。但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这个领域都充满了挑战。”
Chong提出的另一个短期目标是开发100位的量子计算机。根据我们目前拥有的技术,世界上最大的量子计算机只能使用51位量子位。其实我们有D-Wave的2000位计算机系统,但它是通过优化而不是设计来实现的。在我们管理了100量子位之后,下一步是1000量子位,这两者我们期望都是拥有多功能的。“这需要进行很多精密的工程,”Chong说。
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量子计算的下一个重大进展将会是什么,以及普通人能够何时从这项技术中受益。不管需要多长时间,或者需要多少工作,有一件事是清楚的:我们无比接近量子计算的时代……我们可以进行假设,但事实上我们尚未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选自:Futurism 作者:Kyree Leary 编译:网易见外编译机器人 审校:付曾)
5.不只手机无线充电 苹果收购PowerbyProxi有更多盘算
苹果(Apple)日前证实收购纽西兰无线充电新创企业PowerbyProxi,分析师认为,除了日前已经公布的新款iPhone可支援无线充电,苹果可能希望将该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广泛的电子产品,譬如Apple TV遥控器或自家滑鼠,甚至是工业应用。
苹果于9月的发布会上发表支援无线充电技术的新款iPhone和充电板AirPower,采用Qi无线充电标准。预计2018年问世的AirPower一次至多可同时为三种支援Qi标准的装置充电,包括iPhone、Apple Watch和AirPods。10月底随后传出苹果收购无线充电公司PowerbyProxi的消息。
据Computerworld报导,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指出,苹果之所以相中PowerbyProxi,是因为该公司技术具备多重应用的可能。未来每个人的家里都会有愈来愈多装置需要充电,除了iPhone以外,还有滑鼠、触控笔、Apple TV遥控器等,这些都是商机。
总部位在美国奥克兰(Auckland)的PowerbyProxi是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指导委员会的一员,该联盟主导Qi技术标准的发展。PowerbyProxi产品的充电功率从2瓦至150瓦皆有,包括无线充电AA电池。
PowerbyProxi刚起步的时候卖的是针对营造、通讯、国防和农业等的大型系统,譬如风力发电场使用的无线控制系统,最近则将主力放在开发充电盒和碗,可以将多个装置一起放入,同步充电。
Qi是目前产业界最受欢迎的无线充电标准,最新v1.2技术版本的充电功率为5瓦至15瓦。苹果最新iPhone 8系列与iPhone X选择采用7.5瓦的技术规格。
采用Qi技术的充电装置,充电功率范围从低于1瓦至2,000瓦以上,故能为大型家电充电。在移动装置方面,其充电功率最高可达15瓦,做到无线和有线充电一样的速度。
Qi标准不仅支援紧密耦合(tightly-coupled)也支援松散耦合(loosely-coupled)感应式充电,故移动装置只要在充电板附近1.75英寸的距离内都可以无线充电。换言之,装置充电时不一定需要精准的放在特定位置。
PowerbyProxi已开发出能从垂直方向无线充电的充电板原型,移动装置离充电板垂直悬空1.25英寸也能充电。2014年该公司展示了7.5瓦充电功率的高共振(highly resonant)碗状充电系统,可充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手机(phablet)在内的薄型装置,就算装置重叠在一起也不影响。
该公司新一代的系统可提供最高达15瓦的充电功率,利用盒状或碗状的无盖容器为单一台平板电脑(tablet)或多支智能手机或平板手机充电。PowerbyProxi的技术可向下支援苹果最新iPhone手机使用的Qi技术标准。
PowerbyProxi展示的无线充电产品属于概念性验证,该公司已与三星(Samsung)、德州仪器(TI)和Linear合作,由他们按照设计原型生产出硬件。 DIG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