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热点评测 > 正文

赵伟国:紫光模式的落脚点在于“自主创新”

近两年来,曾以“大手笔”并购而闻名于世的紫光集团,发展模式正在做出调整:以往资本市场上挥舞并购大旗的紫光身影正在淡出,转而出现的是不断攀升的研发投入。对此,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指出:“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变,紫光的应对手段自然也会随之变化。但是紫光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紫光的战略核心也不会改变。紫光通过并购切入芯片产业,并且提出了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的发展模式,而目前的工作重点已经完全转向自主研发。”

释疑“紫光模式”

自从紫光集团于2013年以17.8亿美元成功收购展讯通信、2014年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以来,“国际并购”成为外界对紫光集团最直观的认识。

然而,仔细推敲,所谓的“紫光模式”并不只是简单的“买买买”。其实,细究起来,紫光集团自身并没有正式提出过一个“紫光模式”,现在业界流传的相关论述,分散地来源于赵伟国在论坛的演讲或者媒体的采访。“资本是逐利的,产业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资本投我们,我们拿钱去做产业,资本再到资本市场去套利。”这是2015年赵伟国在某论坛上公开演讲时说的。在这两年的采访中,赵伟国提出了紫光的“一二三”,一是指一个定位,紫光集团要成为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集团;二是指两条路径,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三是三个结合,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高校资源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际人才与本土团队相结合。

所以,如果真要总结出一个“紫光模式”的话,那就不应当仅仅停留于“并购”这个层面,至少应当包含两大要点,即“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以及“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其中,自主创新才是根本。赵伟国认为,无论资本的运作还是国际并购都只是手段。“集成电路产业是非常花钱的,分析集成电路的行业特性,可以用‘资本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全球竞争’加以概括。在这样的行业中要想健康发展下去,必须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智力资本投入做保证,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光靠政府项目,显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所以赢得资本的支持非常重要。”赵伟国说。

紫光从事资本运作的目的,是发展实体经济。“资本是逐利的,借助资本的力量,让其赢利。我们则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了集成电路产业,进而把产业的利润作为反馈,支撑资本对产业的持续投入。”赵伟国表示。

在谈到三星的发展经验时,赵伟国指出:“三星是一个科技资本财团,芯片业务只是三星的一部分业务,三星的金融和实业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所以紫光要借鉴三星的经验,成为一个以芯片和云网为主导业务的综合性科技财团,这样紫光才有可能完成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大业。”

而说到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赵伟国表示:“集成电路这个产业,不仅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广泛,而且一旦领先,则利润丰厚,所以美、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企业的阻击,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采用的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但是紫光也在随之进行调整。“外部环境改变,紫光的应对手段自然也会随之变化。但是,紫光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紫光的战略核心也没有改变。”赵伟国说。紫光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资本运作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重科技”集群初具雏形

事实上,从赵伟国2009年入主紫光集团以来,紫光的发展极为迅速。当时的紫光集团,旗下虽然拥有多家子公司,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和主导性产业,资产规模仅13亿元左右,年营收只有3亿元,利润为负。然而,到了2017年,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收入约600亿元。今年7月21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了“2017年(第三十一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紫光集团入列中国电子百强榜单,名列第13位,较2016年的第18位又登高了5级台阶。

最关键的是,紫光集团明确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方向。在赵伟国看来,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类似国际科技产业巨头的“重科技”路线,通过技术研发驱动内生增长;另一条则是商业模式创新路线,依靠商业变革重新创造增长动能。“美国拥有一批类似GE、谷歌、波音、高通、英特尔、IBM的技术型公司,而中国缺乏的就是‘重科技’企业。”赵伟国表示。而在赵伟国的规划中,紫光集团就是要成为一家在世界版图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自主创新的科技企业。

自2013年6月至今,紫光集团投入巨资,通过并购,分别将展讯、锐迪科、新华三招入麾下;通过自主投资,启动建设了长江存储;通过资本对接,与英特尔、惠普、西部数据等全球巨头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经过这一系列的运作,紫光逐步搭建起了“从芯到云”的产业链条。

而在这个“重科技”产业链条的布局中,芯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赵伟国看来,紫光投入集成电路产业有三个原因。从国家层面来看,当前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是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产业安全的需要,是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的关键,也是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和强国的关键。2015年全球集成电路产值3450亿美元,中国进口了2300亿美元;2016年全球集成电路产值3500亿美元,中国进口了2270亿美元。目前中国本土的集成电路制造大概占全球产值的10%,其中中国企业的产值大概占5%,另外的5%是三星、英特尔等外企在华工厂创造的。从产业安全的角度看,中国芯片进口比例超过2/3,若国际局势发生变化,那么中国超10万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工业将面临灾难性的影响。从产业层面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关系到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芯片作为核心部件,攫取了电子信息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直接决定了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竞争力。集成电路在现代工业大厦中相当于钢筋骨架。没有本土芯片产业,独立自主的现代工业和信息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谈到紫光集团层面,赵伟国用了一句生意上的俗话“不熟不做”。“紫光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半导体。一开始,我看了很多个行业,包括生物医药领域。但是,总是缺乏感觉,发现自己不熟的行业还是看不明白,心里很没谱。对一个行业没有感觉,是不能进入的。李嘉诚有一句话叫做‘不熟不做’,我个人很认可这一点。到最后,我还是发现只有对IT业才最有感觉。”

近年来,紫光在海外的并购虽然遭遇了部分挫折,但依然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重科技”道路上取得了快速发展。资料显示,2016年紫光面向全球提供的芯片超过25亿颗,全球有近7亿部手机使用的是紫光的芯片,紫光的芯片还在智能卡、电视、物联网等多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深圳紫光同创成为国内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同时,紫光开始进军芯片制造业,在武汉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制造基地一期工程一号厂房已于9月28日提前封顶;此外,紫光还在规划推进南京、成都的芯片制造基地建设。尽管在不同领域的规模上、实力上与世界高科技巨头仍然存在差距,但是现在的紫光集团已经逐步搭建起了一条从“从芯到云”的泛IT产业链条,并逐步成为以集成电路设计(展讯、锐迪科、紫光国芯)、存储(长江存储为主)、IT信息系统(H3C)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

对标英特尔整合芯片业务

受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影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调整力度正在加大,2015年至2016年出现的大规模半导体整合并购正是这一趋势的现实反映。2017年虽然缺乏大型并购案,却并不意味着产业调整已经结束。相反,各大公司正在加紧内部整合。

对于紫光来说,以2013年对展讯、迪锐科的私有化为开端,紫光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先导,构建起了从“芯”到“云”的产业链。但是,目前为止,这个通过收购构成的产业链仍然显得相对松散。因此,未来与国际产业趋势一致,紫光将对展讯、锐迪科、紫光国芯、长江存储等不同板块的业务进行进一步强化与整合,加强自主研发力量,以便与集团的“云”端业务(如世纪互联等)和“网络”业务(如新华三等)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点从紫光旗下几家核心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可以一窥端倪。2013年展讯被收购前,产品线单一,主要面向2G和3G TD-SCDMA(不涵盖3G WCDMA和4G LTE)领域,产品类别为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终端方案多为功能型手机产品。收购后,展讯已经迅速改变了单一产品(2G/3G功能机)、单一市场(集中在中国的TD-SCDMA市场)的局面。目前展讯的产品不仅拥有完整的覆盖2G( GSM/GPRS/EDGE )、3G( TD-SCDMA/WCDMA ) 和4G( TD-LTE/FDD-LTE ) 的基带及射频芯片,无线连接芯片也已实现规模商用,其中WiFi/BT通过了三星等终端厂商的质量认证;GPS和北斗芯片年出货量超过2亿颗,为我国北斗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化基础。此外展讯还携手锐迪科拓展物联网市场,业务聚焦于NB-IoT/eMTC、蓝牙音箱等连接技术和产品。

紫光国芯,外界对它的认识多集中在定向增发与存储器芯片研制之上。事实上,紫光国芯深耕集成电路相关领域多年,在智能芯片市场中具有竞争力,芯片产品涵盖身份识别、移动通信、金融支付以及智能终端等。随着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其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紫光国芯旗下的紫光同创是目前国内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16年9月正式推出国内首款内嵌高速接口(Serdes)的千万门级高性能FPGA芯片,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能角度看,在国内都具有领先水平。

至于长江存储,总投资超过240亿美元,以生产存储器芯片为主,是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根据公开消息,长江存储科技已经研发出了国产32层的3D NAND闪存,预计2018—2019年间量产。除长江存储之外,在芯片制造领域,紫光集团还规划了在成都、南京的投资,未来10年三大基地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Intel、台积电、三星每年在芯片制造上的资本开支各自都超过了100亿美元,达不到每年10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根本就进入不了芯片制造的第一集团;10年1000亿美元的投资,平均每年也就是100亿美元,这个行业不仅技术要先进,而且必须有产能,有了产能才有话语权。”赵伟国说。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紫光公司进一步整合芯片端业务,朝着“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方向发展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果拿紫光与英特尔对标,就可以发现两者在产业布局上具有一定可比之处。英特尔尽管长期占据全球最大芯片供应商地位,然而近年来其对旗下各业务板块的整合力度非常大。一方面,英特尔利用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垄断地位,采取全面产品覆盖的策略,巩固服务器芯片占有率,同时积极发展网络通信芯片、NAND Flash芯片,同时布局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2015年与2017年,英特尔发起的两项超百亿美元的收购案(2015年以167.5亿美元收购FPGA大厂Altera,2017年以153亿美元收购以色列科技公司Mobileye),都是为转型智能汽车和物联网领域发展的“数据公司”所采取的重要策略。

“如果一个市场不能生成数据、分析数据或使用数据来提供增值服务,英特尔就不会进入。”英特尔CEO科再奇道出了其推行“数据驱动”战略的宗旨。

而赵伟国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表述亦值得关注:“大家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其实背后是芯片无处不在。紫光是一个站在互联网背后的企业,我们为整个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提供基础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服务。”

发动“三合一”的力量

在海外并购不利的情况下,紫光集团加快了在国内不同产业集聚区的布局。2月12日,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由紫光集团投资建设,主要产品为存储芯片制造,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除了建设高达300亿美元的芯片工厂以外,紫光集团还将投资约300亿元建设配套的IC国际城,包含科技园、设计封装产业基地、国际学校、商业设施、国际人才公寓等综合配套设施。

3月31日,紫光集团与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在津建设金融租赁公司、信息大数据平台、公共云数据管理中心、互联网智慧园区、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并共同发起成立技术转移基金。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从六个方面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4月22日,紫光集团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紫光IC国际城项目合作协议,瞄准我国高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制造等薄弱环节,建设半导体制造工厂、紫光科技园与国际社区等子项目,汇聚全球高端科技产业链,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

6月16日,紫光集团与昆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紫光集团将投资不低于60亿元,在昆明市建设紫光芯云产业园。根据协议,紫光芯云产业园将在信息化技术领域进行一系列布局,增强产业集聚度和人才吸引力,具体包括在集成电路、互联网设备制造等领域,发挥紫光集团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在产业园落地;建设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区域性研发基地。

受西方国家加紧对华集成电路投资并购审批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中国IC企业对外收购将更加困难。受此影响,紫光集团将目光瞄准了国内。在赵伟国的发展规划中,地方政府将是一股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如果细究的话,这其实也是紫光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大力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武汉长江存储、南京存储器项目的建设都采取了这一模式。

其实,除了政策与资金上的考量外,这些位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的产业园区,未尝不是紫光对产业生态的布局。这些产业园区一旦建成,将会聚集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它们是未来物联网产业的一环,既是数据的制造者,也是数据的消费者。这些企业的有机整合,将构成庞大的生态体系,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

    

买正品元器件就上天交商城!

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科技圈最新动态一手掌握
每日砸蛋,中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