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讯 安防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产品、技术、服务等相对过去都有了重大突破。而对于主要子系统之一的安防监控业,如何把零散的技术、多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有效的集成系统?如何实现跨区域、大规模、多级组网的实时监视。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高级研究分析师GaryWong表示:预计2012年网络视频监控设备的销售增长将超过25%,视频监控设备的需求正保持着强劲的发展趋势。
监控市场在2012将会增长
Wong预测增长最快(在销售收入方面)的垂直市场将是交通运输、城市监控和政府市场。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会有所不同,但预计所有的垂直市场在2012年的增长将超过15%。
从模拟产品转向以IP为基础的监控产品推动了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的监控市场,也将推动2012年的销售增长。IMSResearch报告称,2008年之后,全球模拟市场相对低迷,而网络视频监控市场在2010年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整个市场的三倍,增幅超过30%。“在整个2011年一直在是这个趋势,模拟设备销售惨淡,而网络视频监控供应商却表现出强劲的销售业绩”,高级市场分析师BlakeKozak说:“展望2012年,预计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其中,持续强劲增长的网络视频监控设备将会独占鳌头。”
中低端模拟监控市场的价格竞争/商品化日趋激烈。随着IP视频价格的降低,较小规模的终端用户将会在IP系统的使用中发现更多价值。“预计IP摄像机价格降低有望缩小IP和模拟系统之间的价格差距”,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亚太地区的视频监控市场》报告:“越来越来的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的低成本产品将进一步压低价格,而经济不景气将迫使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IP网络高速高清球挑战不断
IP高清高速球的发展脚步并没有停下,从产品的技术发展上看,IP高清高速球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比较热门的技术内容有:对于如何有效提升IP高清高速球夜间效果,使夜晚看得更加清晰?在看得清的前提下如何看的更远、更全?如何进一步降低IP高清高速球监控系统的部署成本?如何满足在高清图像质量基础上的行业应用需求?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假设性的解决方案,与大家一同分享。
如何有效提升IP高清高速球夜间效果,使夜晚看得更加清晰?从技术上来说,解决夜间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补光,不论是红外补光、激光补光、白光补光,都可以弥补IP高清高速球的夜间效果。
在看得清的前提下如何看的更远、更全?像标清机芯的发展方向一样,更大倍率的高清一体化机芯不久将会面世。在高清一体化机芯时代,更大倍率的镜头设计将会成为技术的焦点,这样的镜头可以解决看得更远的问题。但是,由于高速球应用的需要,看的更全也将成为一个技术发展的方向。所谓看的全,是指当机芯在观察某一目标物时,不会丢失整体场景的监控图像。
如何进一步降低IP高清高速球监控系统的部署成本?IP高清高速球的部署成本主要由传输系统成本、存储系统成本和IP高清高速球维护成本组成。传输系统和存储系统的成本的降低将主要依赖于编码算法效率的提升,如前文所述的H.264HighProfile技术。当然,也可以考虑其他一些方式,比如将存储(2.5寸硬盘)前置到IP高清高速球内,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直接降低了视频对于IP网络传输系统的依赖,同时将存储系统更合理的分配到使用端。对于IP高清高速球维护成本,可以基于ONVIF协议,实现设备部署和维护的“0”配置,简化施工人员的操作要求,降低系统维护的难度。
如何满足在高清图像质量基础上的行业应用需求?由于高清时代的到来,海量的数据存储与分检将是对管理者的一大考验。用户对智能化的需要将会越来越突出。将非结构化的视频数据流进行数据结构化的管理,将对管理者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所谓数据结构化,就是将监控视频中所关注的内容,通过智能化前置的方式预先识别出来,并整理成可以检索的数据。IP高清高速球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来满足特定行业的应用需求,比如智能跟踪将会更加的准确。
在这个高清化时代的背景下,IP高清高速球将通过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及特点,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满足用户对高清高速球的各种需要。
IP网络高速球挑战不断 市场发展继续增长
- 大屏拼接高清智能化 推动监控市场繁荣2012-12-31
- 液晶拼接市场竞争现新面孔 将普及交通应用2012-12-31
- 简化人机互动 TI将演示3D传感器2012-12-31
- IPC预示2013一季度PCB行业增速放缓2012-12-31
- 德国LED照明市场现状及进入策略2012-12-31
- LED市场需求或在2019年达巅峰后呈递减状2012-12-31
- IPC预示2013一季度PCB行业增速放缓2012-12-31
- 德国LED照明市场现状及进入策略2012-12-31
- 日本光伏市场持续升温 JET证书成追逐热点2012-12-31
- 解析:德国LED照明市场现状及进入策略201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