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讯 本月雷军依然是被各种光环笼罩着。12月,他已连夺“2012年度华人经济领袖”、“2012中国年度创业人物”的称号。虽然雷军人民无限,但是业界对雷军和小米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期货、忽悠更是成了小米的关键词。
IT商业新闻网讯
2012年,雷军和他的小米依然很惹眼球。
本月雷军依然是被各种光环笼罩着。12月,他已连夺“2012年度华人经济领袖”、“2012中国年度创业人物”的称号。
虽然雷军风光无限,但是业界对雷军和小米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期货、忽悠更是成了小米的关键词。
小米“很赚钱”
投资小米的风投公司启明创投的合伙人童士豪日前表示:“小米的净利润率为10%”。而雷军此前称,小米手机第一年销售额就已达20亿美元。
这意味着小米手机今年的净利润将超过2亿美元,约合12亿元风光币,雷军平均月赚过亿元。
在小米手机成立之初,雷军曾将手机硬件、米聊和MIUI称之为小米成长的“三驾马车”。但仅过一年的时间,小米就已成为只靠手机硬件赚钱的“独轮车”。虽然只靠硬件产品,小米就已经很“赚钱”了。
MIUI是小米最具口碑的产品,为小米早期积累用户做了大量的市场铺垫。但11月初,当小米手机用户系统升级之后,发现在更换手机主题时,质量高的主题都需付费。让很多用户觉得“愤怒”的是,连自己之前已下载过的主题也不能使用。一次MIUI主题收费事件,让很多之前狂热的“米粉”一夜变“米黑”。
与MIUI相比,米聊在微信的冲击下用户增长已经停滞,活跃度甚至负增长。马化腾近日宣称微信下月用户就将超过3亿,而米聊用户官方数字不足2000万。
目前小米并不缺钱,每月利润1亿元,意味着每天在小米用户身上产生的利润超过300万元,名副其实的“日进斗金”。那么MIUI为什么要强推收费,惹恼“米粉儿”?
不上市背后
小米之所以饱受争议,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无限风光的背后,雷军面临着小米“瘸腿”发展、性价比优势不再、产业链把控薄弱,以及渠道“勾结”淘宝网黄牛乱出货等问题。
先看看小米的出货状况。在2012年2月之前,小米手机惟一代工来自南京英华达工厂。而按照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2011年9月首次开放预定30万部,实际有效数字21.5万部,转化率高的惊人。小米同时宣称,“前10万名米粉将于10月份拿到手机”。
而据英华达南京公司品质管理处协理、小米事业部主管黄建勋之前对媒体公布的数据,英华达和小米于2011年3月达成合作,3月22日第一次试生产。9月2日第一批1000部工程样机出货,10月14日第一批1050部量产手机出货。而实际上,直到10月31日英华达工厂才完成“首个1万部出货”,小米宣称另外“到货”的9万部手机从哪里来?
今年8月,雷军又“如法炮制”发布了小米2手机。10月30日,小米公司宣布首次开放购买的5万台小米2不到3分钟内便被一抢而空,随后又宣布15万部小米2手机在1分钟43秒内抢订完。
此番数据后来引发了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和中国电信市场销售部门在iPhone 5预订上的“慨叹”。按照中国联通公布的数据,联通网上营业厅iPhone 5当天预订数量约10万部,跟小米相比完全被“秒杀”。主管中国联通终端销售工作的市场营销部副总库伟曾私下表示:“不能跟小米学忽悠用户”。
小米盒子的布局
11月23日,小米盒子刚刚试运行一周后即被叫停。“他们正在与广电总局交流沟通。”一位广电系统内部人士表示。更多业内人士认为,小米重新进入市场很容易,只需要做一些内容的调整,但这样调整后的结果,可能会远离雷军最初设想的大平台。
不仅是视频内容,接照雷军最初的设想,小米盒子将是开放平台,欢迎更多的开发者开发更多的应用。而这显然是将更多的互联网应用搬到电视上来了。
雷军非常追求盒子的品质,小米盒子做得很小巧,功能强大。小巧又便宜的盒子里,有雷军的另一个谋划,抢夺客厅里最大的一个屏幕。盒子并不赚钱,雷军看中的是将丰富的互联网内容搬上电视之后,超大的集成平台将是小米未来的“钱袋子”。
电视这个屏幕,因为其特殊性,广电总局并没有完全放开,“可管可控”是对这个屏幕的基本要求,而这也将是互联网企业短期内无法打破的铜墙铁壁。但在小米大整合、大开放的思路下,显然可管可控无法实现。
对于小米事件,来自互联网与广电系统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广电总局对集成的监管并不是特别严,小米对界面形式、内容做一些调整后,应该可以重返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这代表了互联网业者的态度。
而前述来自广电系统内部的人士则对小米未来表示非常不乐观,“小米的做法肯定行不通。”同样,国泰君安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魏兴耘也认为,小米这种大整合的方式,恐难跳过监管的门槛,“互联网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但广电是传统媒体,属于高度管制的行业,根本不允许他有这样的行为。”在她看来,小米要做的不是如何去呼吁放松管制,而应该想想如何去适应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