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三星和风光,如今一个京瓷无限,一个荒然黯淡。
在全球市场份额连续下跌之后,LG手机开始缩减在中国——这个曾经被LG视为“最重要”的销售市场的投入。
近几个月里,LG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撤退行动不断被媒体曝光:清理库存、大规模裁员,甚至有酝酿退出中国市场的传言。究竟是什么导致了LG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溃败?步步撤退的LG手机在多年后还能否卷土重来?
明暗两重天
无论LG是否真的会撤出中国手机市场,可以肯定的是,影响力正在不断削减的LG手机在这一市场已经难以阔步前行。
而在大约三年前,中国市场还曾被LG视为最重要的手机销售市场,LG手机甚至做出“通过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跻身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的战略规划。
当时,产品覆盖较为全面但市场定位并不清晰的LG手机开始重新调整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定位,陆续推出“冰激凌”、“棒棒糖”、“巧克力”等甜品系列手机产品,瞄准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
这一产品定位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LG手机,“甜品”系列手机的热销很快推升了LG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促使LG手机品牌在中国走俏。
不过,在专注于年轻时尚消费群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LG手机销量大幅提升,但由于其产品大多集中在中间档位、热销于二三线市场,利润率普遍偏低,导致LG手机业务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LG手机当时面临的困惑,正是如今大多数国内手机厂商正在经历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高端产品的缺失,使其品牌溢价能力过低,也让LG手机在与三星等强势竞争对手较量的过程中没有多少竞争力,进而逐步陷入高销量、低利润的尴尬境地。
除了在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之外,造成LG手机在中国市场逐渐走向没落的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布局过于迟缓。
两三年前,也就是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在智能手机的刺激下”不断扩大的时候,LG手机出现了一次重大决策失误。当时,LG手机的决策部门认定“功能手机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手机市场”,而与此相对应,其他手机厂商已经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战略布局。
LG的误判,为其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业务滑坡埋下了伏笔。在全球手机厂商都开始凭借各自的智能手机产品角逐中国手机市场的2010年,LG只为中国市场规划了一款智能手机。
直到中国手机市场的大蛋糕几乎被瓜分完毕,LG手机才逐步意识到当初决策的失误之处,试图重新调整产品规划,但为时已晚。最终,LG手机为此付出了代价——非但没能实现此前制定的“跻身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战略规划,反而丢失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进退两难选
市场竞争也许并不只有进、退两种选择。但LG手机在未能扭转中国市场销售状况的情况下,选择了逐步撤退。
2012年年末,LG手机在中国的裁员行动已经开始。据了解,此次人员裁减涉及管理、销售等岗位,LG手机在中国的多个办事处已陆续有员工接到裁员通知。
虽然LG方面声称“手机业务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但LG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收缩已成定局。
LG手机在中国的人员及机构裁撤,被业内视作“因战略失误而导致销售业绩持续下滑”的直接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LG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更新缓慢,渠道供货及销售也都因此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由于无力向市场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智能手机产品,LG与三星、苹果等竞争对手的差距正在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也不断削减,已经难以高歌猛进。
同属韩系手机,三星在中国市场的景象则大不相同。头顶“终结了诺基亚14年霸主地位”光环的三星手机,在中国更受消费者追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星能够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其高、中、低不同档位的手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热销。
LG手机业务在中国的收缩,很像几年前日系手机的撤退。大约六七年前,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及销售策略“水土不服”的日系手机逐渐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并陆续退出中国市场。2012年年初,以LG为代表的日系手机试图卷土重来,但最终在小范围探试之后没了音讯。
毫无疑问,重返中国市场并非易事。虽然一部分力挺LG的人们会认为,LG手机在中国的业务收缩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但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最怕时差,一旦错过就难以追赶。
尤其是中国——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视之为战略要地,并紧盯着分食这块大蛋糕。据IDC预计,2013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亿部,虽然增长率相比上年有所放缓,但增长势头依然强劲。
在这个全球竞争最为激烈、最能为手机厂商带来效益的市场,全盘撤退也许是LG最不可取的选择——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LG在智能手机领域远落后于对手,但仍是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不是没有可能蓄势重振市场。
身处不同困境的诺基亚、RIM都还紧握着中国市场,已经走到岔路口的LG最终会否在这个失意的市场中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