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日本政府单方面签订所谓的“购岛合同”,将钓鱼岛“收归国有”,此后,中日关系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事实上,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和悲怆的土地沦丧史,这也让中国人在取得独立之后,领土和主权意识空前之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产生争端,自当时起,来自中国民间的保钓活动就从未断绝,而在不久前日本政府上演“购岛闹剧”后,中国各地都爆发了抗议游行狂潮,同时,一场持续的、大规模的民间抵制日货行动也扩展开来。
有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称,一方面,对中国政府来说,钓鱼岛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官方不会言弃;另一方面,来自中国民间的民族情绪也异常激烈,难以平息。因此引出来的问题是,日本方面坚决购岛,不肯做出原则性的让步,而中国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也绝不接受任何折中方案,因此两国就此争端可磋商的空间很小,如果一定时间内争端不能解决,中国政府迫于公众压力,不排除会对日本采取一些军事和经济上强硬手段。
而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经济上互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一旦中日双方打贸易战,对两国的国民经济影响都将是巨大的。而相对于中国,日本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更明显,因此损失会相对更加惨重。本文仅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分析假如两国进行经济较量,对彼此的电子产业会产生何种影响。
“如果离开了中国,日本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加速衰落”
不可否认,目前在全球电子产业领域,日本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厂商中,日本企业有2家。其中东芝是目前全球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闪存芯片供应商,全球占比近30%;瑞萨电子是全球最大的MCU供应商,市场份额约56%。以销售区域看,2011年日本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429.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4.32%。
但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自2008年以来,处于日本国民经济核心位置的电子行业就一直在走下坡路。2011财年,日本家电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共亏损1.6万亿日元(约合1283亿元人民币),其中,索尼已经连续4年亏损,夏普则遭遇“百年一遇”的巨额亏损,而松下的亏损额度更是创造了所有日本企业中的新高。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尤为如此,其中,日本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度依赖来自中国的原料进口,其二又高度依赖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输出。假如中日进行贸易战,对日本电子产业的巨大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限制部分原料对日本出口,这将使日本大量电子制造企业因缺少原料无法进行生产。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其电子产业的运作方式是进口原材料,再以高附加值的成品进行出口。以稀土为例,稀土是生产大部分高精端电子元器件必需的原材料,而中国是全球稀土出口的最大国,出货量占全球90%以上。日本在稀土进口方面,对中国的依赖一度高达92%。
可以预料,一旦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日本,原料的断供,将直接导致日本大量精密元器件生产线没法开工,大批企业面临歇业;
第二,中国抵制日货,将使日本电子元器件的出口严重受挫,进一步加速日本电子信息产业的衰落与企业破产。中国是一个电子元器件的进口大国,也是日本元器件的第一进口大国,2011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1702亿美元。目前欧美经济在欧债危机的波及下持续低迷,对日本电子元器件产业来说,中国市场已日益成为其在海外的最大倚重,而中日关系在此际恶化,中国减少甚至断绝对日本元器件的进口,将使日本元器件企业的销售量遭遇灭顶之灾。而日本元器件销量下降,又会进一步增加部分日系企业破产和倒闭的风险,这将使日本本已停滞不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衰退,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日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衰退将直接导致整个日本国民经济全线溃退。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日本很多元器件企业都在中国有巨额投资。如索尼、松下、夏普、东芝等都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或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芯片的封装、测试和电子元件的生产。以太阳诱电为例,其在日本地区外共有9个生产基地,光中国大陆就占了4个,其产能占比超过20%。
9月上旬,在钓鱼岛事件的阴影笼罩之下,这些日本企业的部分中国工厂曾一度停工,损失惨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开始缩水。如果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些加工厂不仅面临着政治战争风险,同时还面临民间的抵制情绪和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都会使得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衰落加速。
“如果离开了日本,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将面临全部停工”
诚然,日本很难离开中国,但中日经济的高度依存性是相互的,同样应该重视的是,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特别对于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日本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
近年来,中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但研发力量仍然不强,尤其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无法离开进口。其中,在高端领域我国对日本的进口产品依赖度非常强。目前日本是我国电子元件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以电容、电阻和电感为例,2010年这三类产品自日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5.0%、28.1%和18.6%。有业内人士称:“如果离开了日本,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将面临全部停工”。此言虽嫌夸张,也从侧面上反映了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对日本元器件的依赖之大。
而假如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两国采取对彼此经济制裁,不但日本电子制造业会遭到重创,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难以全身而退。
第一,日本若限制核心技术和部分高端元器件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供货渠道的受限,将使部分中国企业面临停工或倒闭风险。
在日本汽车、家用电器和数码产品等终端消费产品上,中国民众可以进行抵制,并选择国产或其他地区的产品加以替代;但作为电子产品加工材料的元器件部分,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部分,日本的某些产品仍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目前,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还无法完全抵制这些日本产品。因此,假如在短时间内,中国无法快速找到其他供货渠道,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或许会面临短期甚至长期停工的风险。
第二,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成本将激增。在面临日本对中国电子元器件出口限制下,中国企业必然会转向其他地区和国家选择选择替代产品和厂商,由于缺少日本某些主导和垄断产品的产能供给,使其他地区元器件品牌的市场需求上升,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促使元器件产品价格上升,增加制造业的采购成本。这无疑给饱尝运营成本压力(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9.6元,企业亏损面达到25.6%)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雪上加霜,加速部分制造企业因经营亏损而倒闭停工。
最后,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也将减弱。除了元器件材料受到制约和成本上升外,中国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面临停工的另一风险是出口受阻。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即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进口国,也是中国信息制造业的主要出口国。2011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受各方面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缓慢,我国对欧美国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相对低迷下,而中国对日本出口4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因此,如果中日经济往来切断,将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外贸出口减弱,市场需求不足也是导致中国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停工的重要因素(引自《中日战争阴霾笼罩 电子产业影响几何》徐明海)。
总体来看,如果钓鱼岛争端进一步升级,必然引发中日两国间的经济较量,而这一较量注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在中日经济彼此高度依赖的今天,要彻底抵制日货,目前的中国真的准备好了吗?事实上,“抵制日货” ,其真正关键应该是增强本国企业竞争力,只有能生产比日本商品更优质的产品,能输出比日本更先进的技术,才能真正摆脱对日本的依赖,才能真正使抵制日货产生真正效果。如果本国企业不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抵制日货只能是一时的行为。即使抵制了日货,本国企业也不能得到好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产品可以供消费者选择。
附录1:钓鱼岛历史科普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钓鱼岛自古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有关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称该岛为“钓鱼屿”。其后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见诸如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钦命绘制之《坤舆全图》。台湾沿用“钓鱼台”名称至今。
1972年美国将其“行政管辖权”连同琉球一起“交给”日本,历史上琉球并不属于日本。中日钓鱼岛争议由此产生。
附录2:中日“钓鱼岛”争端十年回放
2002年至2007年:稍有摩擦
2002年 日本政府4月1日正式向栗原家族“租借”钓鱼岛一年,租金2256万日元。
2003年 日本政府打算长期“租借”钓鱼岛列岛中的黄尾屿。
2004年 3月24日凌晨,7名中国公民登上钓鱼岛,在岛上遭日本海上保安厅人员扣留。
2005年 日本海上保安厅派人登上钓鱼岛,设立灯塔管理标志。
2006年 台湾五名保钓人士乘船前往钓鱼岛宣示主权,抗议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围堵驱离,引起两岸强烈抗议。
2007年 中国民间“保钓行动委员会”一艘保钓船原计划登陆钓鱼岛宣示主权,但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舰艇发射高压水炮驱赶,引起中国强烈抗议。
2009年至2011年:摩擦加剧
2009年 日本海上保安厅开始在钓鱼岛海域常驻可搭载直升机的PLH型巡视船。
2010年 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渔船发生冲撞,并将中国船长詹其雄扣押。
2012年:争端升级
4月16日:石原慎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
4月28日:东京都发起“购岛”募捐活动。
7月6日:日政府拟将钓鱼岛“国有化”。
8月19日:10名日本议员登上钓鱼岛。
9月2日:东京都完成钓鱼岛海域调查。
9月5日:日政府与“岛主”达成初步协议。
9月10日:日政府会议确定“购岛”方针。
9月11日:日本政府以20.5亿日元(约合1.66亿人民币)正式“购买”钓鱼岛,与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岛”合同,将“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的钓鱼岛、北小岛和南小岛的三个岛“收归日本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