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老街,有着为数众多的单体老住宅楼。这种老楼既无单位做依靠,也没有能力聘请物业公司管理,治安环境相对较差。此种情况下,通过在内街划线停车获取费用,聘请保安进行围院式管理,是市内比较通行的社区管理办法。事实证明,此法利弊同样突出。近日,海珠区的“著名老街”———素社街首吃螃蟹,正全面推行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管理社区。
单体楼统一安装门禁
“以前这里的治安环境是不太好的”。退休工人张叔住在基立下道的单体楼内已经有十多年了。十几年前,单体楼安上了防盗门。十几年过去了,曾经保护一方的防盗门年久失修变得形同虚设,有部分单体楼甚至连防盗门都没有。由于部分单体楼既没有物业管理,也不是围院式管理,看着防盗门日渐老化,很多居民曾希望重新修复,但苦于意见不能统一,最后只能作罢。日子长了,对于这扇已经不起作用的防盗门大家都已麻木。
如此一来,小区的治安环境出了极大的隐患,“不少楼房近年屡屡发生入户盗窃案。有一年过年,有一户被小偷光顾了,大门墙壁给凿了一个大洞,附近街坊近年都不敢回老家过年了。”街坊张叔说。
2011年年底开始,情况开始悄然改变。张叔发现,附近的大楼开始加装智能ID卡门禁系统,张叔的大楼也在其中,“自从我们安装了门禁系统后,家里安全多了,心里非常踏实”。
改变了原有运作模式
“老楼加装门禁是一种我们摸索出来,比较适合老社区‘自保’的一种治理方法”。
素社街街道办主任李锋介绍,辖区内存在大量20年楼龄的老旧房改房。如今,很多房子的原属单位已经或关停或改制。老楼陷入了没人管理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包括入屋盗窃等案件开始陆续发生。
“请保安来进行围院式管理”,素社街街道办和公安部门当时就达成了一致。借鉴市内同类社区的做法,素社街开始申请在内街划出部门路段作为临时停车场,所得费用用于聘请以及维持一支保安队伍。
但素社内街狭窄,可以用于停车的地方也相对较少。李锋介绍,停车场的费用其实只能保证不到6人的保安队伍,“这些保安无法覆盖到整个社区,案件依然零星发生”。于是,街道办开始考虑,是否有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做法。
“为老楼都加装新式的智能门禁吧!”一个建议提起,随即被作为试验进行推广。
李锋介绍,街道办和派出所拨出首笔款项,加上停车场的结余费用,“街道筹集了20万元做启动资金进行推广,没想到立竿见影”。
大大低于围院式管理
李锋说,以往针对单体楼的治安防控,一般都采用围院式管理,但是围院式管理需要大量的保安巡逻,成本非常高。而街道请保安的经费往往都是来自围院内的停车场收费进行补贴,但居民对围院内设置过多停车场的做法相当反感,街道相关收支也往往入不敷出,“请1个保安一年要三万多元,一个围院式小区至少要请5个保安,一年光是请保安已经花费了15万元。”而加装“铁将军”来保平安的成本则低得多。
据介绍,素社街目前根据楼房住房人数分摊ID卡的成本价格,每位居民只需要支付5至30元的ID卡费则可。防盗门一年维修费每人只需分摊2元。对于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街坊,街道则免费派发ID卡。对于大楼防盗门以及门禁系统的安装费用,则由街道自筹经费。
“为了推动门禁系统的普及,街道额外垫付了部分困难家庭的ID卡费用。”李锋向记者透露,到目前为止,街道已在辖区内为219栋大楼(6063户居民)安装了智能ID卡门禁系统。街道打算在今年完成500多栋单体楼安装智能ID卡门禁系统的任务,把这些没有物管的单体楼全部纳入到街道进行统一管理。他算了笔账,“现在门禁系统替代了保安的职能,每年所有的维护费用才9万元,开支一旦减少,我们对停车场的依赖度便会降低,辖区居民对于车辆的投诉也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