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该文件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已经初具基础,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工信部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易观国际(微博)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分别增加到1500亿元、1000亿元、1100亿元和650亿元。
种种迹象和预测表明,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在于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再仅仅依靠政府的大力投资,而是更多地依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应用驱动将成为“十二五”物联网发展的主旋律。
农产品溯源将成突破口
在食品安全几乎人人自危的今天,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和食品安全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其中对农产品安全的溯源技术、研究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及应用,必将为相关物联网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牲畜溯源管理体系是国家“畜牧法”的要求,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农产品方面也同样要建立溯源技术体系。而RFID标签溯源技术是解决溯源技术体系的极佳方案。根据农业部2009年发布的农业畜牧业数据,我国每年出栏的生猪7亿头、羊5亿只、牛500万头,每年仅猪、牛、羊加挂电子耳标就能带来13亿只的电子标签市场,若畜禽类加挂电子标签,每年将新增100亿只电子标签的潜在市场需求。在“瘦肉精”事件被央视去年“3·15”晚会曝光以来,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强调对牲畜源头、养殖、收购贩运、屠宰、加工、流通餐饮和进出口等7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而这正是RFID技术的强项。
车联网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对于新兴的汽车行业而言,信息化来自内外两个方面,无论是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还是通过为汽车搭载的信息化系统面向个人驾驶者用户提供车联网服务,都将是物联网行业中潜力巨大的商业机遇。
有预测显示,2012年全球汽车销量为7770万辆,而中国市场就将占据其中的1790万辆,成长率高达16%的汽车行业在整个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化体系进行梳理。目前,IT已经涉及整个行业的各个产业链之中,成为汽车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扩大产能、提升研发水平及增强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而在汽车自身的车载信息化系统上,2012年也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更多位置服务的应用甚至后台数据的分析整理将会被引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第三代车载信息系统还会更多地结合移动互联网,为驾驶者提供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