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再延迟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14日在其网站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规划》指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还提到,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未提十二五末产值目标
《规划》称,中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
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如在安防领域,监控.html" target="_blank">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此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但《规划》也指出,中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不过,作为一份物联网的十二五规划,该规划罕见地没有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昨日表示,这是整个国内尤其是以主管部门对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的定性,但没有产业规模的数值。
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李俊华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对产值没有规定,还是因为物联网产值很难统计,包括前端的RFID及后端的应用,边界很模糊,重叠部分怎么统计,工信部也正着手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方法。
李俊华也指出,可参考的数据是,曾有咨询机构提出,到“十二五”末中国物联网相应产值能达到7000亿元,后来有政府部门将这一数字“修正”到5000亿元,而世界物联网产业能达到20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