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2012年全球面板厂商动态解析

  三大应用市场衰减 电视面板迎旺季

  群智咨询和WitsView预计10月全球大尺寸面板出货总量为5,932万片,环比减少2.4%,同比成长11%。10月电视面板出货总量来到1,800万片,环比增长4%。 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为1,527万片,环比减少4.1%。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量为1,524万片,环比下降1.6%。平板电脑面板出货也环比衰退9.5%,出货量为865万片。主要是受到苹果管控iPad 2库存的影响,主要面板供应厂商9.7英寸面板订单皆受到负面影响。

  日企整合中小型液晶面板业务

  此前一直有消息称,日本电子业三大巨头索尼、东芝和日立将整合三家公司的中小型显示器业务。如今,这一消息终于尘埃落定。11月15日,索尼、东芝、日立旗下三家负责中小尺寸面板事业的子公司:SonyMobileDisplay、ToshibaMobileDisplay和HitachiDisplays正式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组建新的日本显示器公司(OutlineofJapanDisplay),由日本创新网络公司(InnovationNet-workCorporationofJapan,以下简称INCJ)负责运营,产品主要覆盖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型面板。新成立的日本显示器公司将于2012年初开始运营,总部设在东京,资产达230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89.5亿元),其中INCJ占据了70%的股权,索尼、东芝和日立各占10%。日立、索尼和东芝的显示业务分别成立于2002年、1997年和2002年,三者的销售收入基本相近,截止上一个财年(2011年3月31日截止)东芝的销售额为2096亿日元,日立和索尼分别为1508亿日元和1412亿日元。新公司成立后,预计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5%,超越夏普和三星(微博),从而成为中小型液晶面板生产全球首强企业。此外,有报道说,日本显示器公司还准备以大约200亿日元(约合2.5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松下位于日本千叶县的一个工厂。据了解,松下设在日本千叶县的这家工厂原本是为了给电视机生产更大的LCD面板,购买该厂显然有助于日本显示器公司提高生产量以及节省投资成本,而这一收购交易可能将在明年4月完成。

  整合恐难产生叠加效应

  针对日本三家电子企业的中小尺寸面板业务整合,上海电子商会副秘书长朱伟民向记者表示,目前全球液晶面板产业已趋向成熟,大尺寸面板需求不再像前些年那样每年维持三位数的增长。而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产品的需求增长成为面板产业发展一个显著驱动力,此次日本面板企业间的整合,放弃了其处于劣势的大尺寸面板,而全力转向中小尺寸面板,挟其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技术特别是高解析度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催生出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供应商,由此也将给韩国和中国台湾面板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在朱伟民看来,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内地中小尺寸面板业来说,虽然短期内影响不大,因为内地中小尺寸面板业尽管产能规模不小,但目标市场主要是小尺寸面板的手机、便携式导航器、便携式影音播放器以及采用中尺寸面板的便携式DVD播放器等中低端产品市场。但从中长期看,不仅会阻碍内地中小尺寸面板业向高端的发展,也将给起步中的OLED面板业带来新的挑战。拓墣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林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企业此次整合目的主要是扩大规模,以便于在高端市场上与韩国企业一争高下,同时更合理的规划布局IPS、LTPS、AMOLED等新技术的发展。但是对中国而言,波及效应依然不小,日本企业整合一定会加速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新技术发展,必然带来技术与产品加速更替,而此时中国的天马和京东方才刚刚开始规划产品线,即便明年建厂投产也要等到后年,届时可能再次落入投产即落后的窘境。不过,SEMIChina光电子照明及平板市场分析师戚发鑫却分析说,从技术来看,三家公司在高阶面板技术上各有所长。据悉,日立之前擅长平面转换(LPS)技术,东芝则擅长低温多晶矽(LTPS)技术,而索尼移动显示擅长的是有机激发光显示器(OLED)。如此一来,整合难度将相当大,这是新合资公司成立之后必须要面临的调整。日本国内也对这桩并购表示出了不同的声音。东京大学副教授竹内健认为,这样的整合可能难以出现叠加效应。竹内健撰文说,企业之间的合作及整合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很多公司整合在一起就好,也不是通过合并增加了销售额就万事大吉。在他看来,企业之间进行整合之后,销售额未必就会增加,有时会出现1+1等于1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半导体及液晶面板等部件业务中,作为客户的整机厂商及个人电脑厂商会避免只从一家公司采购。

  大陆产能崛起 台湾面板厂占有率下滑

  第三季度,由于台系面板厂产能利用率处于相对低位,全球市场台韩面板厂占有率从第二季度的49:51扩大到38:54。 群智咨询认为,不久的将来在中国面板厂(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高世代线产能按计划扩大后,台湾面板厂的占有率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台湾面板厂积极调整市场策略。从电视面板来看,台湾面板厂着手从两个方面提高竞争力:其一,2012年度重点推出低成本优势的直下式LED电视产品;其二,开发39英寸与50英寸新电视面板尺寸,希望以差别化的产品优势扩大市场,以减轻产能过剩的压力。

  台湾两大面板厂有必要适当合作

  针对陷入亏损困境的台湾面板业,台湾经济部部长施颜祥表示,台湾两大面板厂友达(2409.TW: 行情)及奇美电子(3481.TW: 行情)适当的合作是必要的.而经济部已与各别厂商讨论各种可能方案.台湾过去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例如液晶面板、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太阳能及发光二极体(LED),今年再度面临景气不佳的冲击,近来陆续传出无薪假的消息.部份评论提出,台湾面板产业应该进行整并,以提高规模及议价能力.施颜祥在立法院接受质询时表示,台湾面板厂目前有两个方向要走,其一为中小尺寸如何继续发展.第二则是大面板厂适当的合作是必要的.日本索尼、东芝和松下已宣布,将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来合并它们的液晶面板业务,以便能够与韩国和台湾的低成本面板竞争.

  OLED成为液晶面板巨头逐利新宠

  家电业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新型显示技术OLED面板正在全球迅速崛起,全球面板企业正在全速布局OLED产业以占据战略高地。OLED正成为面板巨头逐利新宠。据悉,三星OLED5.5代线已实现量产,其正在投入OLED8代生产线最快明年就可投产,量产后可生产55英寸的 OLED电视。LGD也不甘落后宣布计划最快于2013年对OLED面板8代线进行大规模投资,预计2014年下半年实现量产,月产能可达6万片。台湾的两大面板巨头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则开始大幅度调整和提高现有OLED面板生产线的占比友达规划对既有产线进行整改,如龟山的3.5代线、新加坡的 4.5代线等;奇美目前拥有3.5代OLED线,将逐步进行产能扩增。“OLED项目研发和产业化的提前、提速,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周期甚至是寿命。”刘步尘表示,正是国际面板巨头一直在实施的“卡位”伎俩,即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产业,迅速抢占战略高地,并进行“专利”封锁,从而死死卡住后来者的脖子。Display Search市场研究总监张兵表示,京东方、华星光电上马高世代液晶面板的意义在于平衡了全球液晶面板的产业格局,他们大大增强了中国彩电、手机企业与面板厂商谈判的话语权,使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下降。“但我们应警醒国际巨头正在引领显示技术加速从液晶面板向OLED面板升级转型”。

  专家表示,国产面板巨头要想不在落后中挨打,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战略布局的眼光和实力,“而面板产业是一个资源集聚十分巨大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扶持” 。据了解,目前,国产面板巨头京东方已投入220亿元在内蒙设立5.5代AMOLED生产线,天马微电子在厦门投资5.5代的LTPS线有可能转换成AMOLED产线,彩虹、维信诺、虹视等的OLED面板生产线也在进行规划。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