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不败的ARM-隐形超级芯片帝国

  

  一、ARM—低调的隐形超级芯片帝国

  ARM从没生产过一颗芯片,但它却像是一个隐形芯片帝国。去年全球有61亿颗芯片采用ARM架构(ARM inside),ARM以市占率28%,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硅知识产权授权公司。从手机到洗衣机,从汽车到电视,只要使用到芯片,平均全球每四颗芯片,就有一颗来自ARM血统。

  从苹果、三星(Samsung)到宏达电(HTC)的智能手机,甚至联发科的山寨机,都要向ARM进贡。全世界每卖出一支智能手机,里头就有五至六颗芯片使用ARM专利,平均每支智能手机,要向ARM缴交大约0.5美元专利费。以每支手机使用五至六颗芯片计算,一颗芯片的专利费仅新台币两元多,五元硬币还有找,数字小到让IC设计公司没感觉。

  它赚的钱虽小,量却惊人!全球95%手机,都缴专利费给它。从事微处理器硅知识产权(IP)授权的ARM,就是各种芯片背后的设计脑袋,ARM是全球手机芯片的霸主。

  二、不败的ARM模式,联合企业扳倒英特尔

  Intel CEO:ARM模式挣不了钱?

  人们通常存在这样的潜认识:英特尔是PC芯片霸主,而ARM在最近几年呈现出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架构的霸主风范,但实际上,英特尔与ARM的竞争由来已久。并且最近这场战争急剧升级:英特尔发布了Moorestown平台并起军进入智能手机领域,终于迎来了与ARM的直接交锋。

  英特尔发布了新版Atom Z6xx处理器,称可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新版Atom能耗低,性能强于ARM处理器。但是业内分析师指出,尽管面向智能手机市场推出了新版Atom处理器,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英特尔虽然是全球最大处理器厂商,但进军智能手机市场还是有难度的。首先,传统的智能手机厂商已经与零部件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会轻易改变供货商。其次,Atom处理器基于x86架构,该架构或只适合平板电脑。相比之下,ARM处理器是智能手机的首选芯片。

  欧德宁同样批评剥离多个参与方(包括PI许可人、芯片设计方和晶圆厂)价值创造的业务模式不如自家的业务模式。“如果你看看英特尔的毛利率,再看看芯片代工厂商的毛利率,如果你正在构建基于ARM或是基于MIPS的器件会让你明白,我们要高得很多。我们通过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芯片来创收。对我来讲,这是一种更好的价值主张,” 欧德宁进一步表示,“在那种[IP授权]环境下,很赚钱”。事实果真如此吗?

  ARM入侵x86老巢,成功才刚刚开始

  “虽然对现状非常满意,但我们的成功才刚刚开始”。总部位于聚集有全球各地莘莘学子的大学城剑桥的英国ARM控股公司创始人之一都德·布朗(Tudor Brown)总裁如是说。

  也许有读者不知道ARM这个企业,那就请您记住这家公司,这对您绝对不会有坏处。因为,ARM确立了独特的商业模式,作为与美国英特尔公司不相上下的半导体产业的核心企业,该公司的地位在不断增强。半导体MPU(超小型运算处理装置)可以说是数字产品的心脏,而设计MPU的企业正是ARM。

  虽然该公司2010年的销售额才不过4亿660万英镑。但对于美国苹果、美国谷歌、韩国三星电子、日本索尼以及任天堂等全球著名IT企业来说,ARM的存在已经不可或缺。Gartner Japan的首席分析师山地正恒指出,“由于ARM的MPU耗电量较低,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以及游戏机等便携终端,因此扩大了份额”。

  “Wintel”的垄断地位开始瓦解

  便携终端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美国苹果、谷歌和微软(MS)在该市场上不断进行着激烈的份额之争。在胜败的反复交替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无论胜者是谁,ARM都不会成为败者。

  ARM的势头甚至会改变长期以来支配IT产业的“Wintel”。Wintel一词取自个人电脑操作系统(OS)“Windows”和提供核心硬件MPU的Intel,这是一个象征着两公司“亲密无间”和在IT市场上寡头垄断的词汇。

  但在2011年1月,微软宣布其新一代OS“Windows8”除英特尔的产品外,还可在ARM的MPU上运行。英特尔之所以强大,主要在于其对支持Windows的MPU的技术垄断。而现在,有一半的份额被ARM夺走了。

  起因是采用ARM公司MPU的iPhone和Android终端开始进入微软曾经“独霸天下”的个人电脑市场。微软判断,要想通过最早估计会在来年上市的Windows8进行反击,就必须与ARM合作。

  而ARM计划以涉足个人电脑业务为契机,进军要求更高性能MPU的服务器领域。美国调查公司IDC预测,采用ARM公司MPU的个人电脑全球份额在2015年之前将扩大至13%。

  目前,ARM已经在几个方面超过了英特尔。例如,ARM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终端、家电、游戏机以及汽车等多种用途设计的半导体每年约供货61亿个。而根据Gartner的统计,英特尔的供货量为3亿2000万个左右,其中大部分面向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营业利润率方面,英特尔为32.1%(2011年4~6月期),而ARM为44.5%(2011年4~6月期)。虽然英特尔也开发出了低耗电量MPU,并面向家电和便携终端销售,但ARM的地位目前并没有受到动摇。

  ARM为何能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取胜呢?

  答案是ARM构筑的特殊的商业模式。

  ARM日本法人的社长西岛贵史介绍说,“ARM的周围存在数十万亿日元的业务”。目前被称为SoC的片上系统,除了MPU外,还在一枚芯片上集成了负责存储器管理和通信等多种功能。ARM就在从事其中的MPU设计。

  面向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供货的SoC是由半导体厂商为其附加MPU以外的各种功能后开发制造和销售的。ARM的收入来源是向各厂商收取授权费,以及根据半导体供货数量收取的每个数日元至10日元不等的专利使用费。处于核心位置的ARM虽然很小,但通过将周边的半导体厂商都裹卷进来,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

  另外,从财务方面可见的特点是,ARM通过不自行生产的“无厂经营”方式。这是高收益的原因所在,但如果单就没有工厂这一点而言,从事半导体设计和开发,而把生产委托给代工企业(受托生产公司)的无厂半导体厂商也是同样的模式。只不过,ARM从事MPU设计这一核心业务,通过授权业务,实现了更加领先的商业模式。

  如果换一种方式来理解ARM的业务,那就是有多达250家半导体企业将MPU设计外包给了ARM。与各公司分别开发相比,委托给ARM统一开发会更加节约成本。

  而x86阵营的商业模式则截然不同。英特尔的x86技术架构对外是近乎封闭的,与另一家拥有小部分x86专利的厂商AMD之间也时有争讼。在这片领地里,实行的是一家企业负责从架构、设计、测试到生产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IBM前董事长郭士纳曾撰文指出,微软和英特尔组成了“Win-Tel”联盟,“英特尔公司几乎控制了PC微处理器领域。而其他所有的公司都围绕着主导型公司转”。这种商业模式下的英特尔,控制着行业的技术方向和价格趋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也得以长期保持40%以上的毛利率。可正是这种模式使英特尔得了利益,却丢了朋友。

  ARM与厂商的共谋发展

  配备ARM公司MPU的SoC供货量在2010年约为61亿个,今后会进一步增加。如此之大的数量,仅凭一家公司终归无法生产,只有将其分散到众多企业之间,ARM的业务才能顺利推进。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可以称得上是“ARM经济圈”的一大网络。

  ARM的成功还对处于同一经济圈中的半导体厂商的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事个人电脑用图像处理半导体业务的美国英伟达,现在还在涉足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和车载信息终端的半导体业务。随着Windows8对ARM的支持,该公司还将进军个人电脑用MPU领域。以通信、半导体为主力业务的美国高通也计划进军个人电脑市场。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ARM的崛起则是各企业走向世界的机会。松下半导体公司系统LSI业务组长冈本吉史坦率地表示,“在我们宣布采用ARM的MPU开发电视用途高性能SoC后,来自海外企业的咨询便出现了增加”。

  分享的经营哲学,让ARM产生一股“雪球效应”:雪球越滚越大,加入联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即使ARM小得像一只蚂蚁,ARM联军却已变成一支百万大军,拥有扳倒英特尔的巨大力量。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