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安防信息 > 平安城市 > 正文

江苏"大防控"建设铺就平安和谐路

    “平安是个‘易碎品’,只有动态的平安、相对的平安,没有一劳永逸的平安。”回顾江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的历程,新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深有感触地说。进入“十二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同样艰巨而繁重。

   平安江苏建设取得的成绩全国瞩目。在江苏经济发展阔步走在全国前列的同时,江苏的平安指数也一直在全国领先。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的过程中,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8年攀升,2010年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的苏州、南通两市荣获代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荣誉的“长安杯”,南京、南通、苏州、常州、镇江、无锡等6个市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受表彰数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居前列,数量和比率均居全国首位。 
  
  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江苏十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2006年以来,全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达2370件,经过稳评的重大事项在实施后没有一起引发规模群体性事件和来省进京集访。同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仅技防建设一项,全省平均每年投入经费达20多亿元,2010年投入34.38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全省技防建设的质效。

  2011年初,省委书记罗志军上任伊始就到省委政法委调研,明确提出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平安建设位次不退、群众满意度不降,政法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并且为实现目标作了新的具体部署。

  由此,打造“平安江苏”品牌的冲锋号再次响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建立三大机制

  构筑铜墙铁壁

  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努力以新思路应对新情况,以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在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进程中,江苏创造性地构建了确保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大调解”、“大防控”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三大机制。

  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江苏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运作、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专业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 

  南通,是我国“大调解”工作的发源地。2003年起南通就构建了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模式,2003年至2007年在构建机制组建网络中,县市区都建立了大调解中心,在基层设立户长、信息员,尤其在村居一级,全面推广建立村居综治工作“1122”模式,分别配备一名综治专干、一名驻村民警、两名专职调解员、两名专职保安,形成了全社会面的组织网络,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中。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江苏着力全领域引入调解理念,全方位建立调解机制,全力构筑全封闭的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通过大调解机制,全省每年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30多万件,化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进京非正常上访,由全国前10位下降到20位以后,连续多年没有发生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治安问题,必须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打”的同时以“防”为主,打防控一体化,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为此,江苏以建设“设防省份、设防城市、设防乡镇”为目标,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形成城市5分钟内处警反应、15分钟内支援反应、半小时内包围反应和全省两小时内联动反应等四道防线,织密街面路面、道路卡口、社区村庄、单位内部和现代科技等五张防控网络。

  目前,全省每天投入巡逻力量5.8万人以上,其中民警1.8万余人、巡逻车1.5万辆。全省73个市县110接警区全部建立了信息化、实战型的指挥中心,1323个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全部建立了规范化的治安监控中心。全省共安装各类治安监控摄像机103.4万台,联网报警用户121.9万户,安装技防产品的家庭达230万户,110、119和122三台合一,一个有公安、有社区群众、有网络的“大防控”体系,构筑起社会治安的“铜墙铁壁”。

 夯实基层,打牢基础,方能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质效。江苏按照“注重基层、着重基础、重心下移、重点前移”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以综治组织为龙头、以基层政法队伍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网络。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综治委、办,配备了行政编制综治专干,共有工作人员1.3万余人,99.5%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实行集中办公。

 

  城市实现平安创建了,农村也不落后。面对农村治安力量较薄弱的现状,江苏投入大量经费建成农村警务室1.3万多个,配备驻村民警8000余名。 

  社会治安综治治理工作20年来,全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平安创建开展以来,全省刑事案件连续7年下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8年下降,命案破案率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全部13个省辖市和98.2%的县(市、区)达到“社会治安安全市”创建标准。2010年11月8日至9日,中央综治办和公安部在苏州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广了江苏的经验做法。

  创新社会管理

  减控违法犯罪

  社会管理,既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只有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作为经济发展快、改革力度大、开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省份,江苏社会管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的背景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共安全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江苏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认真抓好重点社会群体的管理和公共安全监管,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总结推广南京市建邺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治办)的社区管理架构,努力建设和谐社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广“一证通”制度、“一站式”服务等好做法,切实做到“市民化对待、亲情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创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普遍推广“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既方便了群众,又拓展了社会管理的途径。

  突出抓好居住、就业、维权三大工程,加快推进苏南、苏北对口支援协作,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不断提高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外来人口达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和外来人口超过500人的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站(点),外来人员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率达60.85%,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解决入学问题,7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各类关系外来人口的民生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大力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试点推进青少年事务专职社工,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救助保护、帮助教育和疏导矫正,努力降低未成年高危人群犯罪率。

  按照“帮教科学化、安置多元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规范化”的思路,健全工作环节,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衔接管理网络;建立了专群结合的工作队伍,有效地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转化和融入社会。2010年,全省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仅为1.21%。全省累计接收矫正对象13万余人,数量居全国之首,重新犯罪率仅为0.076%,在全国首批试点省(市)中最低。

  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全省各地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人代表“两个负责制”,全省连续多年实现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协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危险品综合监管效能;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大力加强交通安全责任制落实和专项整治工作,从源头上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力提升预防和扑救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能力。目前我省亿元GDP死亡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机动车万车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平安是个‘易碎品’,只有动态的平安、相对的平安,没有一劳永逸的平安。”回顾江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的历程,新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深有感触地说。进入“十二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同样艰巨而繁重。李小敏表示,江苏将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和周永康同志去年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更高起点上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