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国内OLED产业的发展策略

 在彩电产业由CRT向液晶电视转型的过程中,国内企业由于在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上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变化的步伐,在上游液晶面板供应上受制于人,导致在外资品牌发起价格战的时候,国产品牌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在平板上输给外资品牌。

  “在CRT和半导体时代,中国大陆特别是广东只能参与产业链上利润较低的组装及测试,而OLED的出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商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彭俊彪说。

  业内人士认为,OLED的出现,显示市场将重新洗牌。为了避免重蹈在液晶时代的覆辙,以创维为代表的中国大陆企业积极在OLED产业方面进行布局,伺机掌握显示市场的话语权,终结受制于外资品牌的历史。

    日本TFT-LCD产业错失桂冠的原因在于过早相信OLED将要取代TFT-LCD,实际上,被誉为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之星的OLED,尚未达到普及市场的要求。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国,2009年彩电产量近亿台,其中,液晶平板电视占68.3%。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布局较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电视生产所需的面板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大尺寸电视用面板目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致使整个彩电和平板显示产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转型压力。

    2009年我国液晶面板进口1.8亿块(含中小尺寸),进口金额达350亿美元,居单一产品进口额第4位,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进口额。2010年1~9月,我国液晶面板进口1.77亿块,同比增长39.5%,进口金额达352.7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已超过2009年全年进口额。

    对此,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明确将TFT-LCD液晶显示列入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力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我国彩电产业整体转型。近期,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液晶显示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TFT-LCD液晶显示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TFT-LCD与OLED的较量

    新型显示产业包括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PDP(等离子)、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彩电向平板转型后,TFT-LCD液晶显示去年已占有市场近90%的份额。PDP等离子产业,除了日本松下还在做,其他都向中国大陆转移,其市场份额不足10%。因此,PDP与TFT-LCD的竞争,谁胜谁负,已经不用讨论。

    现在,业内从领导到专家,从企业到研发机构都担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海外的大企业,如三星、LG、夏普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制造企业,从去年起,都要把大尺寸的TFT-LCD生产线向我国大陆输出,会不会是它们都将进入大尺寸的OLED面板生产制造行列?

    再看这几个事件:2007年,索尼曾向日本国内推出价钱为20万日元的11英寸OLED彩电,据说成本达到70万日元,为的是赔本赚吆喝,在索尼的大力推动下,OLED成为平板显示行业最超前的技术,三星也曾经宣告在2011年要推出32英寸OLED彩电。

    然而,就在众厂商争相入围参与追逐之时,索尼却先退了下来,2009年3月索尼宣布退出OLED彩电领域。三星最近也突然宣布今年要在国内再建一条第8代TFT-LCD生产线,因此三星要推出32英寸OLED彩电的计划可能有了变化,今年1月份,三星负责OLED移动显示的SMD公司负责人也对外宣称,在同背景下,OLED的耗能比TFT-LCD要高30%,因此,即使在中小尺寸的移动显示器领域,OLED也不可能很快代替TFT-LCD,2010年12月25日,日本东芝与美国苹果合作建了一条中小尺寸TFT-LCD的新线,专供iPhone与iPad的显示,此事再次证明一度被誉为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之星的O创维,尚未达到普及市场的要求。

 

    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得益于三星、索尼等公司的努力,OLED在小尺寸显示器市场表现十分抢眼。OLED显示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增长,预期2015年产值能超过50亿美元。但这与产值千亿美元的TFT-LCD无法相比。

    相比于传统的液晶电视,OLED有着机体薄、对比度高、色彩丰富、分辨率高、视角宽广、耗电量低等诸多优点。另外,由于OLED内没有液体分子,其抗震性能更好、耐低温、结实耐用。同时,与毫秒级响应的TFT-LCD面板相比,OLED的响应时间是其几千分之一,不会出现拖尾和动态画面抖动的问题。如此优异的技术始终无法广泛应用到电视上,是因为各大生厂商在投产大尺寸OLED面板时的良品率极低(还不到30%),而TFT-LCD面板却可以达到90%以上。这让OLED电视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昂,这也是大尺寸OLED面板不能量产的原因所在。

    正是在国外大企业OLED面板技术还未过关的前提下,我国新型显示科研与产业赶超世界一流显示企业争取后来者居上就成为可能。因此,我国科技部设立863新型显示专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把研发OLED面板技术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者可居上

    产业的国家转移是非常复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本是TFT-LCD产业化的发明国,上世纪90年代在世界显示市场占有100%的份额,但随着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介入,其市场占有率直线下降,到2006年降到10%(见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2009年版)》),其原因在于日本国内市场的饱和、萎缩,人员资本的增加,环境、材料成本的局限。尤其是日本大企业这十年战略的错误:他们过早相信OLED将要取代LCD,因此,在OLED大尺寸显示研发投入过大,而迟迟无法克服量产的难关。相反,韩国企业这十年在显示产业的研发战略正确,为攻克TFT-LCD背光源的LED革命,在前年获得成功,因此,三星、LED把日本的TFT-LCD产业抛得远远的,取得了世界显示第一、第二的佳绩。

    这个事实表明,尽管日本发展TFT—LCD产业已经40多年,韩国只有30多年,但韩国超过日本已成事实。我国尽管发展TFT-LCD产业不过10年时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还有10年以上的差距。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其主要因素是政府的改革政策的英明正确,部分因素是具有有利的人员资本、环境及材料成本。在液晶显示产业,拿京东方来说,自2002年进入液晶显示产业,在海外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已先后自主建设并成功运营了北京5代线、成都4.5代线,京东方在合肥自主建设的我国首条大尺寸第6代TFT-LCD生产线也于2010年10月18日实现量产,并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使产品良品率达90%以上,充分说明我国本土企业已完全掌握了液晶显示的核心技术。

   目前在第三代显示技术方面,中国大陆OLED产业与国际水平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成熟的TFT基本技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大陆地区发展AMOLED的瓶颈。

  LCD集团总裁张学斌表示,与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在产业化进程及AMOLED技术开发方面,中国大陆OLED产业缺乏大型电子企业的参与。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最为有效的促进AMOLED产业发展的模式。从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非常有必要引导和扶持中国大陆企业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据了解,广州新视界光电公司以攻克金属氧化物LGTFT基板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关,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5代线AMOLED产业技术,并达到规模量产。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